首页> 参考资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文阅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文阅读

时间:2025-11-24 18:34:2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文阅读

引导语: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1930年针对革命悲观情绪写下的重要文献,阐明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哲学思想。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历史意义与文学价值。

原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

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译文

判断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即将到来,必须仔细分析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程度。

我所说的革命高潮绝非虚幻的"可能性",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必然趋势。

就像在海边已能看见船桅的航船,像山顶望见即将跃出的朝阳,像母腹中即将分娩的婴儿——革命胜利已具雏形。

注释

1. "桅杆尖头":借航海意象喻革命曙光初现,读作wéi gān jiān tóu

2. "喷薄欲出":形容太阳冲破云层的动态,读作pēn bó yù chū,源自《诗经·大明》"会朝清明"的意境转化

3. 三个"它是"排比:通过航船、朝日、婴儿的递进比喻,构建革命必然性的三重论证

创作背景

1930年1月,针对林彪对革命前途的疑问信,毛泽东在闽西古田驻地写下这封长篇回信。当时红军刚经历大庾岭战役失利,党内弥漫悲观情绪,此文成为统一思想的理论武器。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提出问题—分析矛盾—比喻论证"三层递进,逻辑严密

2. 语言特色:军事术语与文学意象结合,"航船""朝日"等比喻具象化抽象理论

3. 思想价值:创造性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径,突破教条主义束缚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毛泽东以诗人气质重构政治话语的典范。文中三个比喻构成完整的意象系统:航船象征革命进程不可逆转,朝日暗示新旧时代更替,婴儿则强调革命的内在生命力。这种文学化表达使政治理论获得审美维度,其中"喷薄欲出"化用《诗经》典故却不着痕迹,体现作者深厚的古典修养。

范文二

从修辞学视角看,文本具有鲜明的说服性特征。针对"革命高潮论"的质疑,作者先用"决不是"否定错误认知,再以三重比喻确立正确观点,形成强烈的认知对比。特别是"躁动于母腹"的生理性比喻,将历史必然性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经验,这种话语策略极大增强了理论感染力。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语:喷薄(pēn bó)、桅杆(wéi gān)、躁动(zào dòng)

2. 文学常识:本文体裁为政治书信,兼具论说文与散文特点

3. 核心意象:航船(方向性)、朝日(革新性)、婴儿(成长性)的象征体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喷薄:__________

(2)躁动: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太阳即将跃出的动态

(2)不安地活动,喻革命力量的孕育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三个比喻句共同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案:通过不同维度的自然意象,论证革命高潮必然到来的客观规律,体现"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

三、写作手法

题目:分析排比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三个"它是"构成递进式排比,既增强语势,又形成视觉(航船)、光感(朝日)、触觉(婴儿)的多感官论证,使说理更具说服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