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枫叶礼赞原文赏析

枫叶礼赞原文赏析

时间:2025-11-24 18:34:28

枫叶礼赞原文赏析

本文对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进行深度解析,从译文、注释到艺术特色,揭示诗中枫叶意象的哲理与美学价值。

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蜿蜒石径登上秋意萧瑟的山峦,

云雾缭绕处隐约可见山中住户。

停下马车只因沉醉于暮色中的枫林,

经霜的枫叶比早春红花更为绚烂。

注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意渐浓。

石径斜(xiá):倾斜的石板小路。

坐:因为。此处暗含主动选择的意味。

霜叶:经霜冻后的枫叶,色彩更艳丽。

二月花:早春花卉,与枫叶形成时空对照。

创作背景

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间(842-852年)所作。时年诗人四十余岁,历经牛李党争后外放,诗中"停车"之举隐含对政治倾轧的疏离。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铺陈山景,后两句聚焦枫叶,形成由面到点的观察逻辑。

2. 语言:"红于"的对比突破常理,"坐爱"的主动姿态暗含价值判断。

3. 思想:将经霜枫叶置于春花之上,体现逆境中绽放的生命美学。

4. 艺术:末句色彩对比强烈,打破"伤春悲秋"的传统范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杜牧以科学家般的精确捕捉到枫叶的色谱变化。经霜后的红色素沉淀使叶片呈现绛红色,这种物理变化被诗人升华为精神象征。与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衰颓不同,杜牧赋予秋叶积极的生命力,其色彩浓度甚至超越新生花朵,这种逆向思维构成晚唐诗的重要突破。

范文二

诗中存在双重观看机制:宏观的山行视角与微观的停车凝视。石径的"斜"与枫叶的"红"形成力学与色彩的呼应,白云的虚与霜叶的实构成空间层次。末句的比喻并非简单修辞,而是建立在对植物生理现象的观察上——低温促使枫叶糖分积累形成艳色,这种自然智慧被赋予哲学意味。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径(jìng)、斜(xiá古音)、坐(zuò)

2. 文学常识: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属晚唐咏物诗代表作

3. 意象体系:寒山(环境)、霜叶(主体)、二月花(参照)构成三级意象群

4. 意境特征:在萧瑟中见绚烂,体现"秋胜春"的逆向审美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坐:__________

(2)红于: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表因果关系)

(2)比...更红(比较句式)

二、主旨理解

问:"霜叶红于二月花"体现了怎样的审美观?

答:突破季节局限的辩证审美,强调历经磨难的生命更具光彩,体现"老境美"的艺术追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杜牧《山行》与刘禹锡《秋词》的立意异同

答案:同:均反对悲秋传统。异:杜诗通过具体物象展现生命韧性,刘诗"晴空一鹤"则以象征手法表达进取精神。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句式特点

答案:连动句式展现行为链条,"坐爱"的主语省略增强代入感,"晚"字既指时间又暗示光线效果,为下句色彩描写铺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