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赤壁原文讲解
本文围绕《念奴娇·赤壁怀古》展开,解析苏轼笔下赤壁之战的壮阔场景与历史哲思,涵盖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豪放词的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奔流不息,浪花冲刷着千古英雄的足迹。
旧营垒西侧,人们传说那是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
陡峭的山岩刺破云霄,怒涛拍打江岸,激起的浪花如千万堆白雪。
壮美江山宛若画卷,当年汇聚了多少豪杰。
回想周瑜年少时,小乔刚嫁作新妇,他英姿勃发。
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军战船已化作飞灰。
神游故国战场,该笑我多愁善感,过早生出白发。
人生恍如大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月。
注释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英雄。
【周郎赤壁】黄州赤壁非真实战场,苏轼借地名怀古。
【千堆雪】比喻浪花飞溅的壮景,化静为动。
【羽扇纶巾】儒将装束,突显周瑜从容气度。
【酹江月】以酒洒地祭月,暗含宇宙永恒之思。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泛舟赤鼻矶时,借三国典故抒怀。此时作者47岁,正值壮年却壮志难酬,词中豪放与悲慨交织。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阕写赤壁形胜,下阕怀周瑜功业,结尾转入人生感悟,形成"景-史-情"三层递进。
2. 语言艺术:"穿""拍""卷"三动词连用,赋予自然景物强烈动感。
3. 思想内涵:英雄业绩与自然永恒形成对照,体现苏轼"人生如梦"的哲学思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作开篇即以"大江东去"构建时空框架,将个体生命置于历史长河中考量。"乱石穿空"三句运用通感手法,使视觉的险峻、听觉的轰鸣与触觉的凛冽交融,形成立体化的战场还原。下阕"谈笑间"的举重若轻,与"早生华发"的沉郁形成张力,展现苏轼对生命价值的辩证思考。
范文二
苏轼笔下的周瑜形象具有典型文人理想。羽扇纶巾的装束细节,消解了传统武将的粗犷气质,赋予儒雅智慧的特质。"多情应笑我"的自我解嘲,实则是以周瑜的功业反衬自身处境。结尾"酹江月"的仪式感,将个体悲欢升华为对宇宙本体的叩问,体现宋词哲理化的审美倾向。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此词为豪放派代表作,与《水调歌头》并称苏轼双璧。
2. 意象体系:大江(历史长河)、赤壁(英雄舞台)、江月(永恒象征)。
3. 艺术手法:虚实相生(实写黄州赤壁,虚写三国战场)、对比衬托(周瑜意气与自身蹉跎)。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樯橹灰飞烟灭"中"樯橹"的含义
答案:代指曹军战船,运用借代修辞。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人生如梦"体现的思想
答案:既有人生短暂的慨叹,又含超脱得失的旷达,反映苏轼儒道交融的世界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怀古方式
答案:苏词侧重历史哲思,辛词着眼现实讽喻;苏词意象开阔,辛词用典密集。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卷起千堆雪"的妙处
答案:以雪喻浪花,突出其洁白与磅礴;"卷"字动态十足,展现自然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