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下坠原文小说片段

下坠原文小说片段

时间:2025-11-24 18:34:28

下坠原文小说片段解析:古典诗歌《登高》的深度解读

杜甫《登高》被誉为"七律之冠",本文通过原文呈现、逐句翻译、创作背景还原及专业鉴赏,揭示其雄浑意境与沉郁情感。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白话译文

秋风猛烈天空高远猿啼悲切,水中小洲清澈白沙上鸟儿盘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望不到头的长江汹涌奔来。

漂泊万里面对秋景更添羁旅愁思,暮年多病却要独自登高。

时局艰难遗憾令白发日增,困顿潦倒最近又被迫戒酒。

诗句注释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萧萧:拟声词,形容落叶飘零的声响。

百年:指人的一生,此处特指晚年。

苦恨:极度的遗憾。苦,副词表程度。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因肺病戒酒,故云。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杜甫时年56岁,漂泊夔州。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诗人历经战乱漂泊,身患肺病、风痹等多种疾病。重阳登高时,面对萧瑟秋景,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忧思熔铸于诗中。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四联皆对,突破七律常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转折自然。

2. 语言艺术:"萧萧""滚滚"叠词强化视听效果,"万里""百年"时空对举拓展意境。

3. 情感层次:由自然之秋到人生之秋,最终升华为时代之秋,三重悲慨层层递进。

4. 意象组合:猿啸、飞鸟、落木、长江等意象构成苍茫雄浑的审美空间。

鉴赏范文

范文一:沉郁顿挫的时空交响

《登高》最震撼处在于将渺小个体置于浩渺时空中呈现。首联"风急天高"与"渚清沙白"形成仰观俯察的立体视角,猿啸的哀切与飞鸟的彷徨暗喻诗人处境。颔联"无边""不尽"的时空拓展,使飘零的落叶与奔涌的江水成为永恒与瞬息的双重象征。后两联"万里"与"百年"的对仗,将地理位移与生命历程并置,最终在"繁霜鬓"与"浊酒杯"的细节中完成对生命困境的具象化表达。

范文二:律诗技法的巅峰呈现

此诗堪称七律形式美的典范。八句皆对却无板滞之弊,"风急"对"渚清","无边"对"不尽",工整中见变化。动词"急""高""清""白"的密集运用构成画面张力,"萧萧""滚滚"的叠词增强韵律感。更难得的是,严整格律中蕴含情感跌宕:前两联的阔大景象与后两联的个体窘迫形成强烈反差,尾联"新停浊酒杯"的日常生活细节,在宏大叙事后突然收束,产生令人窒息的悲剧效果。

关于《登高》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渚(zhǔ)、萧萧(xiāo)、苦恨(表程度)、新停(最近停止)

2. 文学常识:七律平仄规律、杜甫"沉郁顿挫"风格、安史之乱背景

3. 核心意象:落木(生命凋零)、长江(时间永恒)、浊酒(消愁方式)

4. 意境特征:雄浑阔大中见深沉悲凉,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的交织

5. 艺术手法:对仗工整、叠词运用、时空转换、情景交融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渚清:__________

(2)苦恨:__________

答案:

(1)水中小洲清澈

(2)极度遗憾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语境,注意"苦"作程度副词的用法。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诗人长期漂泊的羁旅之愁、年老多病的生命之痛,以及孤独无依的凄凉心境。"万里"与"百年"的空间时间对举,强化了悲情的厚重感。

解析:注意数字的虚指用法及"常""独"等副词的情感强化作用。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杜甫《登高》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题材的不同处理。

答案:杜诗将个人病痛与时局艰难结合,展现沉郁的家国情怀;王诗侧重亲情思念,风格清新质朴。杜诗意象雄浑,王诗语言平实,体现两位诗人不同的创作倾向。

解析:需从题材选择、情感基调、艺术风格三个维度比较。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深层含义。

答案:既写生活困顿导致白发丛生,又暗含报国无门的政治苦闷。戒酒细节折射出贫病交加的生存困境,以小见大展现战乱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命运。

解析:注意"繁霜鬓"的比喻义及"新停"背后的无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