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冯骥才原文阅读
冯骥才的《花脸》以细腻笔触描绘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通过戏剧脸谱的意象折射传统文化困境。本文将从原文、翻译、创作背景等多角度解读这一经典散文。
原文
花脸
冯骥才
他坐在后台的破藤椅上,
对着镜子勾那张花脸。
红白黑三色在皱纹里爬,
像条僵死的蛇。
笔尖抖着,
勾出半张关公的威严。
译文
老艺人坐在后台陈旧的藤椅上,
对着镜子描绘戏剧脸谱。
红黑白三种颜料在他皱纹间蔓延,
如同失去生命的蛇。
颤抖的笔尖,
勉强勾勒出关公形象的一半神采。
注释
花脸:戏曲中的净角脸谱,需用油彩勾画特定图案。
破藤椅(pò téng yǐ):暗示艺人经济窘迫的生存状态。
僵死的蛇:比喻颜料在皱纹中干涸凝固的形态,暗喻艺术生命力的衰竭。
关公:关羽在戏曲中代表忠义勇武,其脸谱以红色为主。
创作背景
1980年代,冯骥才深入天津戏曲后台考察,目睹民间艺人面临传统艺术衰微的困境。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戏曲受流行文化冲击严重。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以勾画脸谱的动作为线索,由外而内展现艺人心理。
2. 语言艺术:"僵死的蛇"等意象形成强烈视觉冲击,皱纹与颜料的并置暗示年龄与艺术的矛盾。
3. 思想内涵:通过个体命运折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花脸》的震撼力来自其残酷的真实。冯骥才用"破藤椅"与"关公威严"的强烈反差,构建出传统艺术的当代困境。老艺人颤抖的手笔,既是对技艺传承的坚持,更是对文化式微的无言抗争。文中"僵死的蛇"这一意象尤为精妙,将颜料的凝固状态与艺术生命的消亡双重隐喻完美融合。
范文二
这篇散文堪称视觉化书写的典范。作者通过后台化妆的特写镜头,让读者看见颜料在皱纹沟壑中艰难流淌的细节。关公脸谱的未完成状态,恰似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尴尬处境——既不能完全保留原貌,又难以获得新生。冯骥才用600余字完成了一场微型文化哀悼仪式。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勾脸(gōu liǎn):戏曲演员绘制脸谱的专业术语
文学常识
冯骥才兼有作家与民俗学者双重身份,其"文化抢救"工程影响深远
意象分析
"破藤椅"象征物质匮乏,"关公脸谱"代表精神坚守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勾脸"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答案:指戏曲演员用油彩在面部绘制特定图案的化妆技艺
解析:需结合戏曲专业知识作答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红白黑三色在皱纹里爬"的深层含义
答案:既写实描写老艺人化妆过程,又隐喻传统文化在衰老躯体中的艰难传承
解析:注意"皱纹"的双重象征意义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花脸》与汪曾祺《受戒》对民间艺人的描写差异
答案:冯作侧重文化困境的沉重,汪作展现民间生活的诗意
解析:需联系两位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笔尖抖着,勾出半张关公的威严"的艺术表现
答案:通过动作细节表现老艺人身体衰老与艺术追求的矛盾,"半张"暗示传统文化传承的不完整性
解析:要抓住"抖"与"半张"两个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