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醉翁亭记翻译及原文对照

醉翁亭记翻译及原文对照

时间:2025-11-24 15:42:02

醉翁亭记翻译及原文对照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北宋散文名篇,通过描绘滁州山水与宴游之乐,展现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本文提供原文与白话译文对照,并附创作背景、艺术鉴赏及考试重点解析。

原文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

滁州城四面都是山。

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远远望去草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水声,从两座山峰间奔泻而出的,是酿泉。

山路回环处,有座亭子像鸟儿展翅般立在泉边,便是醉翁亭。

注释

环滁皆山也:开篇五个字勾勒滁州地理特征,"环"字凸显群山环绕之势。

蔚然(wèi rán):草木茂盛貌,此处与"深秀"形成视觉层次。

翼然:比喻亭角飞檐如鸟翼,动态化静态建筑。

酿泉:泉水名,"酿"字暗含酒意,为后文"醉翁"伏笔。

创作背景

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滁州。当时北宋党争激烈,作者借山水排遣正织苦闷,文中"醉翁"形象实为"醒眼看醉人"的智慧表达。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移步换景手法,从全景到特写,最后聚焦醉翁亭,层次分明。

2. 语言艺术:21个"也"字句构成咏叹调式节奏,舒缓从容。

3. 思想内涵:表面写宴饮之乐,实则蕴含"乐其乐"的仁政思想。

4. 修辞运用:"射者中,弈者胜"等骈散结合句式,增强画面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醉翁亭记》最精妙处在于矛盾修辞的运用。"苍颜白发"的颓唐形象与"饮少辄醉"的放纵表象下,藏着"得之心而寓之酒"的清醒。欧阳修以醉眼观世,将正织失意转化为山水审美,这种"乐而不"的节制表达,正是宋代士大夫精神的典型呈现。

范文二

文中"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的民生画卷,超越了传统山水文学的隐逸趣味。作者以太守身份参与民间宴游,实则实践孟子"与民同乐"的理想。这种将儒家正织融入自然审美的尝试,开创了宋代游记散文的新境界。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醉翁亭记》作于40岁贬官期间。

关键字词:觥筹(gōng chóu)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阴翳(yīn yì):枝叶茂密成荫。

意象分析:"醉翁亭"是心灵栖息地的象征,"酿泉"暗喻精神滋养源。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然临于泉上:

(2)筹交错:

答案:

(1)像鸟翅般张开的样子

(2)古代青铜酒器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展现进退自如的达观态度,醉时能与民同乐,醒时能以文记趣,体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修养境界。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表达效果。

答案:将抽象的精神愉悦物化为具体饮酒行为,"得"与"寓"二字揭示审美体验的双重转化过程,句式凝练富含哲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