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原文翻译详解
北宋文豪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展现了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怀与哲学思考。本文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艺术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经典赋作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
原文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
元丰五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客人乘船在赤壁下游览。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劝客同饮,吟诵《诗经》中关于明月的诗句,歌唱那窈窕的篇章。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与天色相接。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浩浩荡荡如同驾着虚空乘风,不知要飘向何处;飘飘然如同脱离尘世,飞升成仙。
注释
壬戌之秋: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秋天。
既望:农历十六日。望日指十五日,既望即十六日。
属(zhǔ)客:劝客人饮酒。属,劝请。
窈窕之章:指《诗经·关雎》中"窈窕淑女"的篇章。
冯(píng)虚御风:凭借虚空驾驭清风。冯,同"凭"。
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为羽化。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苏轼多次游览赤壁,写下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本文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反映了作者在正织挫折后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全文以游赤壁为线索,采用主客问答形式,由写景到抒情,再到议论,层层递进。
2. 语言艺术:运用大量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流畅,音韵和谐。
3. 思想内涵:通过主客对话,展现了作者从"哀吾生之须臾"的悲观到"物与我皆无尽"的豁达的思想转变。
4. 艺术特色: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体现了宋代文赋"以文为赋"的特点。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赤壁赋》最动人处在于苏轼将个人命运与宇宙永恒相对照时表现出的超然态度。面对正织失意,作者没有沉溺于悲愤,而是通过主客对话,完成了从"哀人生之短暂"到"悟万物之永恒"的思想飞跃。"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哲思,展现了苏轼融合儒释道思想后形成的独特人生观。
范文二
作为宋代文赋的代表作,《赤壁赋》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理交融的至高境界。文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写景,既是对眼前景物的真实描绘,又暗喻人生境遇;"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想象,则超越了现实束缚,体现了精神的自由。这种将具象与抽象完美结合的写法,对后世散文创作影响深远。
关于《赤壁赋》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与读音:壬戌(rén xū)、属(zhǔ)客、冯(píng)虚、舳舻(zhú lú)、酾(shī)酒、横槊(shuò)。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
知识要点: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掌握文中主客问答的结构作用;理解苏轼"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
意象意境:明月、江水、清风等意象营造出空明澄澈的意境;"逝者如斯"化用《论语》典故,表达对时间永恒的思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属客:__________
(2)冯虚:__________
答案:
(1)劝客人饮酒
(2)凭借虚空
二、主旨理解
题目:"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哀叹和对自然永恒的羡慕,反映了贬谪时期的苦闷心情。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答案:两赋都写于黄州时期,前赋通过主客对话展现从悲观到豁达的思想转变,后赋则更多表现孤独超脱的情怀。前赋理性思考较多,后赋感性色彩更浓。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手法,将人生比作朝生暮死的蜉蝣和沧海中的一粒粟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