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翻译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翻译

时间:2025-11-24 16:56:02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翻译与鉴赏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以秋夜景物为载体,抒发了羁旅孤寂与思乡之情。本文将提供原文、白话译文、逐句注释,并深入分析其艺术手法与思想内涵。

原文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梧桐树叶沙沙作响传送着秋寒,

江面吹来的秋风牵动游子愁肠。

忽然看见孩童举灯捕捉蟋蟀,

那盏微光在深夜篱笆边格外明亮。

注释

萧萧: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声。

促织:蟋蟀别名,古有"促织鸣,懒妇惊"民谚。

篱落:农家篱笆,陆游诗"篱落疏疏一径深"同源。

艺术表现:以"寒声""客情"营造孤寂氛围,儿童捉蟋蟀的暖色画面形成强烈反差。

创作背景

绍翁晚年隐居西湖,此诗作于嘉定十二年(1219)秋。时值南宋偏安,诗人目睹临安城纸醉金迷,借秋夜小景寄托对民生疾苦的隐忧。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写景抒情,后两句叙事转折,符合绝句"起承转合"范式。

2. 语言艺术:"送"字拟人化秋风,"挑"字精准捕捉儿童动作细节。

3. 思想内涵:通过客子秋思与童趣的对照,揭示人生不同阶段的怅惘。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叶绍翁以二十八字构建双层意境。秋风梧叶的萧瑟与篱落灯火的温馨形成张力,这种矛盾统一正是南宋文人复杂心态的写照。诗人用"知有"二字巧妙转换视角,从主观愁绪突然切入客观场景,这种蒙太奇式手法比单纯抒情更具冲击力。

范文二

诗中"促织"意象值得玩味。蟋蟀在《诗经·七月》中已是岁暮象征,此处儿童捕蟋蟀的欢乐反衬诗人年华老去的哀伤。灯火在黑暗中的特写镜头,既暗示民生希望,又隐喻诗人不改其志的文人操守,这种含蓄寄托正是宋诗理趣的典型表现。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叶绍翁属"江湖诗派",代表作《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更为著名。

意象体系:梧叶(离情)、秋风(羁旅)、灯火(希望)构成完整意象群。

名句理解:"江上秋风动客情"体现情景交融传统,可对比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挑促织"的"挑"字:

答案:用细枝拨弄,此处指儿童用灯引诱蟋蟀的行为。

二、主旨理解

题目:末句"一灯明"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以暖色调打破前文冷寂氛围,形成希望与孤独的辩证统一,深化游子思乡主题。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杜甫《月夜》的抒情方式差异。

答案:杜诗直抒"遥怜小儿女"的思念,叶诗通过儿童嬉戏的旁观视角间接抒情,体现宋诗含蓄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