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心经正版佛经原文

心经正版佛经原文

时间:2025-11-24 16:50:03

心经正版佛经原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核心经典之一,以简练文字阐述空性智慧。本文呈现梵文汉译对照版,解析其哲学内涵与修持价值。

原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译文

观世音菩萨修持甚深智慧时,彻见身心现象的本质皆空,超越所有苦难。

舍利弗啊,物质现象与空性无差别,空性与物质现象无差别,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也是如此。

舍利弗,一切现象的空性本质,没有生灭、染净、增减的变化。

注释

【般若波罗蜜多】梵语Prajñāpāramitā,意为"智慧到彼岸"。

【五蕴】色(物质)、受(感受)、想(认知)、行(意志)、识(意识)五种生命构成要素。

【空相】事物没有独立永恒的自性,皆因缘和合而生。

玄奘译本以"不增不减"作结,体现中观学派"八不中道"思想。

创作背景

公元7世纪玄奘自印度取回梵本,在长安大慈恩寺译出。时值唐朝佛教鼎盛期,该译本取代旧译成为通行版本。经文浓缩了《大般若经》六百卷精华,是禅修观照的核心指导。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总-分-总"模式:先总说观照效果,再分述空性原理,最终回归修证结论。

2. "色即是空"四句偈使用回环句式,形成哲学悖论的艺术表达。

3. 否定式表述("不垢不净"等)体现龙树菩萨中观哲学特征。

4. 全文仅260字,却完整呈现"缘起性空"的佛教宇宙观。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心经》以诗性语言完成哲学论证。"色空不二"的辩证表述突破二元对立,用悖论激发思维飞跃。玄奘译文选择单音节词主导的句式,如"不生不灭"的排比,形成金石般的铿锵节奏。这种语言张力恰与"空"的不可言说性形成互文,在否定常规认知中指向终极真实。

范文二

经文隐藏着完整的修行次第。"观"是方法,"照见"是境界,"度"是功用。从"五蕴"分析到"诸法"总说,体现从个体到普遍的思维拓展。值得注意的是"菩萨"与"舍利子"的对话框架,这既是教学场景再现,也暗示智慧需要师承传递。简练文本背后,是严密的修行逻辑体系。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玄奘译经"五不翻"原则:秘密故、含多义故、此无故、顺古故、生善故。

【核心概念】般若(超越性智慧)、波罗蜜多(到彼岸)、空性(缘起无自性)。

【哲学命题】"色空不二"反映中观学派"二谛"思想:世俗谛承认现象,胜义谛洞悉本质。

【修持方法】"观照"作为禅修核心,需结合止(专注)与观(洞察)双运修习。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词语在经文中的含义:

(1)般若:_________

(2)五蕴:_________

答案:

(1)超越二元对立的终极智慧

(2)构成生命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

二、主旨理解

题目:"照见五蕴皆空"的修证目标是什么?

答案:破除对身心现象的执着,证悟无我真理,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玄奘译本与鸠摩罗什译本"色即是空"四句偈的差异

答案:玄奘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侧重相即性,罗什版"色空故无恼坏"侧重功用性。前者更具哲学思辨,后者更重修行指导。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修辞效果

答案:三组否定式排比,通过消除对立概念彰显绝对真理。短促有力的四字句形成节奏冲击,强化"空性"超越二元对立的特质。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心经"思想处理现代人的焦虑问题?

答案示例:通过观照情绪的无自性本质,认识到焦虑只是因缘和合的暂时现象,不执着于消除也不认同其真实性,从而获得内在平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