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讲解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讲解

时间:2025-11-24 17:06:03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讲解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本文精选十则核心语录,解析其思想内涵与语言艺术,帮助读者理解儒家修身治国的智慧。

原文

《论语十则》

(春秋)孔子及其弟子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1. 学习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

2.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是否尽心?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

3. 温习旧知识能获得新见解,就可以做老师了。

4. 只学习不思考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会危险。

5.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6. 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自我反省。

7. 多人同行,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8. 读书人必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9.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10.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总是忧愁。

注释

说(yuè):通"悦",愉快。

三省(xǐng):多次反省。"三"泛指多数。

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

殆(dài):危险而无所依。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语出《泰伯》篇。

坦荡荡:用叠词强化君子心胸开阔的形象。

创作背景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未果,退而整理六经、教授弟子。这些语录由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反映了孔子对道德修养、教育理念和社会的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语录体短小精悍,多用反问、对比修辞。

2. 语言特色:善用叠词(坦荡荡)、对仗(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增强表现力。

3. 思想体系:构建了"仁"为核心,涵盖忠、信、恕等德目的哲学。

4. 教育方法:强调学思结合、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实践智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论语》的对话艺术在第十则体现得尤为精妙。"君子坦荡荡"用叠词摹状心胸开阔之态,与"小人长戚戚"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二元对立模式,既强化了道德评判的鲜明性,又通过音韵回环产生警句效果。孔子不着重于具体行为规范,而是通过气质对比揭示精神境界差异,这种人格美学深刻影响了后世士大夫的价值取向。

范文二

第七则"三人行"体现儒家开放的学习观。将"师"的定义从固定师生关系拓展到日常生活,打破了知识传授的时空界限。句式先抑后扬,"必有"二字斩钉截铁,展现孔子对人性向善的坚定信念。这种朴素的平等观念,与古希腊苏格拉底"产婆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在对话中发现真理,但孔子更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

关于《论语十则》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说(通假字)、省(多音字)、罔/殆(近义辨析)、弘毅(合成词)

文学常识:"四书"之首、语录体鼻祖、儒家"仁"学发端

名句默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不思则罔

思想体系:修己安人、中庸之道、有教无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亦乎:__________

(2)见贤思:__________

答案:

(1)通"悦",愉快

(2)看齐

解析:注意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

二、主旨理解

题目:简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

答案:提出推己及人的道德黄金律,将自我体验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准,具有普世意义。这种"恕道"思想超越时空限制,被全球多个文明接纳。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论语》与《道德经》的教育观差异。

答案:《论语》主张"学而时习"的积极积累,强调师生互动;《道德经》提倡"绝学无忧"的减法智慧,主张观察自然。前者重社会建构,后者重个体精神超越。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士不可以不弘毅"谈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答案示例:在全球化时代,"弘毅"精神表现为开放胸怀与坚定文化自信的统一。青年既要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又要在复杂环境中坚守核心价值观,这种张力正是对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