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原文朗诵版
引导语: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以细腻笔触描绘月下荷塘的静谧之美,展现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的精神彷徨与超脱。本文包含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维度解析。
原文
《荷塘月色》
作者:朱自清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译文
荷塘蜿蜒曲折的水面上,满眼都是茂密的荷叶。
荷叶挺出水面很高,如同翩翩起舞女子的裙摆。
在层层叠叠的叶片间,散落着几朵白色荷花...
注释
"田田":形容荷叶茂密相连的样子,源自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亭亭":高耸直立貌,既写荷叶形态,又暗含作者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零星点缀":以绘画技法入文,展现疏密有致的空间美感。
创作背景
1927年夏创作于清华大学,时值"四一二"政变后,朱自清对时局失望而寄情自然。其日记记载:"近日心绪颇不宁静,每夜独步荷塘"。
作品解析
1. 结构艺术:采用"出门-赏荷-归家"的闭环叙事,暗合情感起伏曲线
2. 语言特色:通感手法突出,"光与影的旋律"将视觉转化为听觉体验
3. 思想内涵:表面的宁静下隐含"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孤独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荷塘月色》最动人处在于矛盾美学的呈现。朱自清用"泻"字形容月光,本属动态描写,却营造出"青雾浮起"的静谧感。这种对立统一体现在:荷塘越是宁静美好,越反衬出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的无所适从。文中"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突兀比喻,正是其内心焦虑的艺术外化。
范文二
散文中的色彩运用具有象征意义。"淡墨"般的云、"青黑"的远山构成压抑的底色,而"明珠"似的白花、"碧天"里的星星则成为精神突围的亮色。这种色彩博弈实则是1920年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写照——在黑暗现实中执着寻找精神家园。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意象:荷(君子人格)、月(理想境界)、蝉声蛙鸣(现实干扰)
2. 艺术手法:通感(第4段)、博喻("如明珠""如星星"等连用4喻)
3. 文学常识:朱自清与"五四"白话散文运动的关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弥望"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满眼都是
解析:需结合"田田的叶子"理解空间充盈感
二、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妙处
答案:运用通感将嗅觉转化为听觉,以"渺茫"形容若有若无的荷香,增强意境飘渺感
三、主旨理解
题目:如何理解文中"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深层含义?
答案:表面思乡,实则表达对安宁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开头"心里颇不宁静"形成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