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全诗原文解析
岳飞《满江红》是南宋抗金名将的代表词作,以慷慨激昂的笔调抒写报国壮志与悲愤情怀。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艺术解析,深入剖析这首经典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核。
原文
满江红·写怀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
愤怒得头发竖起冲顶冠帽,倚靠栏杆时,骤雨刚停歇。
抬头远望,对着苍天高声呼啸,豪迈情怀激烈难平。
三十年来建立的功名如同尘土,转战八千里的征程伴着云月。
切莫虚度光阴,等到白发满头时,只能空自悔恨。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尚未洗雪。
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
我要驾着战车,彻底踏破贺兰山的隘口。
怀着壮志,饥饿时以敌人肉为食;谈笑间,干渴时痛饮敌人血。
等待重整山河之日,再向朝廷报捷。
注释
怒发冲冠:夸张手法,极写愤怒之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怒发上冲冠"典故。
潇潇(xiāo xiāo):形容风雨急骤貌。
三十功名:岳飞时年三十余岁,此处"三十"为实数。
贺兰山缺:代指金国要塞,地理虚指与写实结合。
胡虏、匈奴:借古喻今,指代金兵,体现民族仇恨。
朝天阙:天阙指皇宫,暗含收复失地后凯旋的期待。
创作背景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第二次北伐受阻,被迫撤军。面对南宋朝廷的苟安政策与金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词人将满腔忠愤倾注词中。此词可能作于退守鄂州期间,正值其军事生涯巅峰期却壮志难伸之际。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上阕由景入情,通过"怒发冲冠"的激烈形象引出壮志;下阕直抒胸臆,"靖康耻"四句形成排比,层层推进情感。
2. 语言艺术:"尘与土""云和月"的对比,凸显功名渺小与征程艰辛;"餐肉饮血"的夸张表达强化战斗意志。
3. 思想内涵: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联系,既有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莫等闲"),又有民族大义的担当。
4. 风格传承:继承苏轼豪放词风而更显激越,开辛弃疾爱国词先河,堪称南宋豪放词标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满江红》最动人处在于其情感张力的处理。上阕"仰天长啸"的孤绝与下阕"踏破贺兰"的豪迈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由内敛到外放的情绪流变,正是词人心理挣扎的艺术外化。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评岳飞词"有幽并豪侠之气",正指此种将悲愤转化为力量的独特气质。
范文二
词中对时间的双重书写耐人寻味。"三十功名"是过去时的总结,"白了少年头"是将来时的警醒,"待从头"则是现在时的行动宣言。这种时间维度上的纵横捭阖,使短短九十余字的作品具有史诗般的时空容量,堪称微型叙事诗的典范。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1. 凭栏(píng lán):倚靠栏杆
2. 长啸(cháng xiào):高声呼叫
3. 靖康(jìng kāng):宋钦宗年号,代指亡国事件
文学常识:
1. 词牌起源:"满江红"原为唐代教坊曲,柳永始填为词
2. 艺术手法:夸张(怒发冲冠)、用典(贺兰山)、对仗(尘与土/云和月)
意象系统:
潇潇雨—象征压抑时局
贺兰山—代指军事屏障
天阙—隐喻政治理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凭栏处:__________
(2)等闲:__________
答案:
(1)倚靠栏杆的地方
(2)随便,轻易
解析:需结合具体语境,"等闲"在唐宋诗词中多含"轻易浪费"之意。
二、主旨理解
题目:"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极端化的饮食想象,表达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与誓死抗敌的决心,凸显武将特有的刚烈气质。
解析:此句需注意两点:一是借代修辞的运用,二是豪放与残忍的审美界限。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岳飞《满江红》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英雄形象塑造上的差异。
答案:苏词中的周瑜是"羽扇纶巾"的儒将形象,突出其从容风雅;岳词则塑造"餐肉饮血"的猛将形象,强调其血性刚烈。前者体现士大夫审美,后者彰显军人本色。
解析:比较题需抓住比较点,此处应聚焦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及文化心理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