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原文全文赏析
《长歌行》是汉乐府名篇,以自然意象喻人生哲理,劝诫世人惜时奋进。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鉴赏,解析其比兴手法与警世价值。
原文
《长歌行》汉·无名氏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青翠的葵菜,晨露等待阳光蒸发。
和煦春天散布恩泽,万物焕发光彩。
总担忧秋季来临,花叶枯黄凋零。
千条江河东流入海,何时能向西倒流?
年少时不奋发图强,年老时空留悔恨。
注释
【葵】菜名,古代重要蔬菜,象征蓬勃生命。
【晞(xī)】晒干,暗示时光流逝的不可逆性。
【焜(kūn)黄】形容草木枯黄貌,强化衰败意象。
【百川句】化用《论语》"逝者如斯"典故,以水喻时。
【末二句】警策语,用"少壮"与"老大"对比形成张力。
创作背景
汉代乐府机构采集民间歌谣,此诗当为西汉作品。当时社会推崇积极入世精神,朝廷通过乐府诗教化百姓,此类劝学励志题材广为流传。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八句铺陈自然意象,后两句点明主旨,符合"兴而比"的汉乐府典型结构。
2. 语言:选用"青青""焜黄"等色彩词,形成生命盛衰的视觉对比。
3. 思想:突破孔子"逝者如斯"的感叹,发展为具有行动指向的实践哲学。
4. 艺术:三层递进式比喻(葵露-春秋-江海),最终升华至人生境界。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诗的意象系统构建堪称典范。开篇"青青园中葵"以具体植物切入,紧接着"朝露"意象将时间维度具象化。"阳春"与"秋节"形成季节轮回的隐喻框架,而"百川东流"的宏观视角又将个体生命纳入宇宙规律。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意象拓展,使最后的警句获得强大的说服力。
范文二
末句"少壮不努力"的训诫之所以震撼千年,在于其否定性表达的艺术。诗人不直言"应当努力",而是通过"徒伤悲"的后果反向施压。这种"负向激励"手法,与《诗经》"无逝我梁"的告诫方式一脉相承,体现汉乐府对先秦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特征。
2. 关键字词:焜(kūn)黄、晞(xī)、德泽。
3. 艺术手法:比兴、对比、递进式结构。
4. 核心意象:葵露(生命短暂)、江海(时间永恒)。
5. 哲学思想:儒家"自强不息"与道家"顺应自然"的融合。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焜黄:__________
(2)德泽:__________
答案:
(1)草木枯黄的样子
(2)恩惠,此处指春天的滋养
二、主旨理解
问:"百川东到海"的比喻有何深意?
答:以江河奔流不返喻光阴一去不返,强调时间的不可逆性,为下文"惜时"主旨作铺垫。
三、比较鉴赏
题目:《长歌行》与陶渊明《杂诗》(盛年不重来)在劝诫方式上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处都运用自然意象喻时间;不同在于汉乐府直白警示,陶诗则含蓄内敛,体现文人诗与乐府民歌的风格差异。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代生活,阐释"少壮不努力"的当代意义。
答案示例:在知识更新加速的时代,青年时期的积累更为关键。诗中警示对抵制"躺平"心态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把握职业成长的黄金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