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伯牙绝弦古文原文

伯牙绝弦古文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9

伯牙绝弦:知音难觅的千古绝唱

《伯牙绝弦》是记载于《吕氏春秋》中的经典典故,展现了先秦时期音乐家伯牙与钟子期以琴会友的传奇故事。文章通过伯牙破琴绝弦的决绝行为,揭示了知音难遇的文化主题。

原文

《伯牙绝弦》(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译文

伯牙弹琴时,钟子期在一旁聆听。

当琴声表现泰山之志时,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巍峨雄壮如同泰山。"

片刻之后琴声转为流水之意,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浩浩荡荡如同江河。"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摔碎琴瑟扯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注释

"太山":即泰山,五岳之首,象征崇高志向。

"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水势浩大,语出《诗经》"汶水汤汤"。

"破琴绝弦":通过毁坏乐器的极端行为,表达知音逝去的绝望。

艺术表现:运用"巍巍""汤汤"等叠词强化音乐意象,形成视听通感。

创作背景

故事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士人阶层开始形成"以艺会友"的风尚。《吕氏春秋》作为杂家著作,收录这则典故意在探讨人际交往的真谛。伯牙作为著名琴师,其行为反映了先秦艺术家的精神追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起承转合"的叙事框架,以"听琴-解意-绝弦"形成完整闭环。

2. 语言艺术:善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若太山""若流水"将抽象音乐具象化。

3. 思想内涵:提出了艺术鉴赏的双向性问题,强调知音的理解对创作者的重要性。

4. 情感表达:从相知的欣喜到永诀的悲怆,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则典故最动人处在于其展现的艺术纯粹性。伯牙的琴艺需要钟子期的解读才能完成艺术表达的闭环,当这个闭环被死亡打破时,艺术家选择以最激烈的方式宣告艺术的终结。这种极端行为背后,是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认知——真正的艺术创作永远需要理想的接受者。

范文二

从文化符号学视角看,"琴"在此已超越乐器范畴,成为士人精神的物化象征。伯牙毁琴的行为具有仪式性意义,通过毁灭物质载体来保全精神纯粹。这种处理方式影响了后世文人面对知音难遇时的表达范式,形成中国特有的"绝弦"文化意象。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汤(shāng)汤、少选(片刻)、太山(泰山)

2. 文学常识:出自《吕氏春秋》,属于先秦诸子散文

3. 核心意象:"琴"象征艺术追求,"绝弦"代表知音断绝

4. 思想主旨:探讨艺术创作与鉴赏的辩证关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汤汤:__________

(2)少选:__________

答案:

(1)水势浩大的样子

(2)很短的时间

二、主旨理解

问:"伯牙绝弦"的行为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知音难觅、艺术追求至上的思想感情,通过极端行为强调艺术需要真正的理解者。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伯牙绝弦》与《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的异同

答案:同:都展现技艺需要知音配合;异:前者侧重艺术领域,后者侧重技艺层面;前者结局悲怆,后者保留希望。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知音"的现代意义

答案示例:在信息爆炸时代,真正的理解愈发珍贵。"知音"不仅指艺术欣赏,更延伸到价值观的认同,提醒我们在交往中追求深度共鸣而非表面互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