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诗经原文翻译与赏析
《关雎》作为《诗经》开篇之作,以雎鸟和鸣起兴,展现周代贵族婚恋礼仪与君子求偶的典雅风范。本文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维解析,揭示其“乐而不,哀而不伤”的儒家诗教典范价值。
《关雎》原文
关雎(《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白话译文
雎鸟关关相对鸣,栖息河心小沙洲。
娴静美好好姑娘,正是君子好配偶。
长短不齐水荇菜,姑娘左右采摘忙。
娴静美好好姑娘,醒时梦里都想求。
追求未能如愿时,日夜心头总牵挂。
长夜漫漫无尽头,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水荇菜,姑娘左右采摘勤。
娴静美好好姑娘,弹琴鼓瑟表亲近。
长短不齐水荇菜,姑娘左右挑选细。
娴静美好好姑娘,鸣钟击鼓娶进门。
注释
关关:雎鸠和鸣声,拟声词暗示婚恋主题。
雎鸠(jū jiū):鱼鹰类水鸟,古人认为其情意专一。
窈窕(yǎo tiǎo):娴静美好貌,特指女子内秀外美。
荇(xìng)菜:水生植物,采摘动作象征婚恋进程。
芼(mào):选择性采摘,隐喻婚礼前的慎重选择。
创作背景
周代采诗官收集的南方民歌,经乐官整理后成为《周南》首篇。汉代《毛诗序》认为此诗反映“后妃之德”,实则展现周代贵族婚恋中“发乎情,止乎礼”的规范。
作品解析
1. 结构艺术:采用重章叠句形式,通过“荇菜”采摘动作的递进(流-采-芼),暗示感情发展阶段。
2. 比兴手法:以雎鸠和鸣起兴,自然引出男女之情;荇菜意象贯穿全篇,形成隐喻系统。
3. 情感表达:“辗转反侧”写求而不得的焦灼,“琴瑟钟鼓”显明礼乐教化下的克制。
4. 语言特色:双声叠韵词(参差、辗转)增强韵律感,动词序列体现行为与心理的呼应。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关雎》开创了中国爱情诗的典雅范式。雎鸠意象既点明自然季节,又暗喻人伦之始。诗中“求之不得”的焦虑与“钟鼓乐之”的圆满形成张力,恰恰体现了儒家“中和之美”——情感宣泄有度,行为合乎礼制。荇菜从“流”到“芼”的动态变化,巧妙对应着追求者心理轨迹的成熟。
范文二
这首四言诗的音乐性值得玩味。“关关”“悠哉”等叠词形成回环韵律,“参差荇菜”三次复沓构成主歌副歌式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君子追求淑女的方式始终遵循礼乐规范:先以琴瑟传情,终以钟鼓成礼。这种“发情止礼”的表达方式,成为后世“温柔敦厚”诗教的源头。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关键字词:逑(配偶)、寤(醒时)、芼(挑选)、窈窕(yǎo tiǎo)。
艺术手法:赋比兴中的“兴”,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
核心意象:雎鸠(忠贞)、荇菜(婚恋进程)、琴瑟(礼乐教化)。
重点试题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加点词义:
(1)好逑:__________
(2)芼之:__________
答案:
(1)理想配偶
(2)仔细挑选
解析:需结合婚礼仪式背景理解“芼”的特殊含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 诗中“琴瑟友之”与“钟鼓乐之”反映了什么观念?
答案: 体现周代贵族以礼乐规范婚恋的观,强调情感表达需符合礼制要求。
解析: 两个乐器意象的递进,暗示从恋爱到婚姻的礼仪完整性。
三、表现手法
题目: 分析“参差荇菜”复沓出现的艺术效果。
答案: 通过三次变化动词(流-采-芼),既推进叙事节奏,又隐喻感情发展阶段,形成诗歌的音乐美与象征美。
解析: 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手法,需结合具体动词变化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