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朱自清课文原文
《匆匆》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哲思。文章通过具象化的时间意象,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原文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译文
燕子飞走了还会回来,
杨柳枯萎了还会返青,
桃花凋谢了还会绽放。
可是明智的人啊,请你告诉我,
为什么我们的时光一去不返?
莫非被人偷走了:
那窃贼是谁?藏在何方?
或是它们自行逃离:
此刻又身在何处?
注释
"燕子"句:以候鸟迁徙暗示时间循环
"杨柳"句:植物荣枯象征自然规律
"桃花"句:花期更替反衬人生不可逆
"偷"字:拟人手法表现时间的神秘性
"逃"字:动态描写强化时光流逝的不可控
创作背景
1922年创作于浙江春晖中学任教期间。时值五四运动退潮期,知识分子普遍存在时代焦虑。朱自清时年24岁,正处于人生选择的关键阶段,对时间敏感度极高。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三段式推进,由自然现象设问,转入哲学思考
2. 语言特色:口语化表达融合书面语修辞,设问句式增强思辨性
3. 思想内涵:揭示线性时间与循环时间的矛盾,体现存在焦虑
4. 艺术手法:意象群对比(自然永恒vs人生短暂),动词拟人化运用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匆匆》最动人处在于将抽象时间具象为可感知的日常意象。燕子、杨柳、桃花构成三重时间意象,与"日子"形成强烈反差。朱自清采用儿童般的追问语气,却触及了最深刻的哲学命题。文中五个问句如层层浪花,最终在"一去不复返"的礁石上撞出生命的水花。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正是现代散文白描技法的典范。
范文二
作品通过两种时间观的并置产生艺术张力。自然界的循环时间给予人希望,而人生的线性时间带来压迫感。"偷"与"逃"两个动词的选用极具匠心,既保持口语的活泼,又暗含对时间本质的思考。末尾的悬问不是消极的哀叹,而是觉醒者的自我警醒。这种对时间敏锐的感知力,影响了后来汪曾祺等作家的创作。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徘徊(pái huái)、涔涔(cén cén)、潸潸(shān shān)
2. 文学常识:朱自清与文学研究会关系,语丝社创作风格
3. 修辞手法:排比(自然意象三连句)、拟人(时间偷逃)、反问(五个问句)
4. 思想内涵: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时间意识与生命焦虑
5. 意象分析:燕子象征季节轮回,桃花隐喻青春易逝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涔涔:__________
(2)潸潸: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汗水不断流下
(2)形容泪水不断流下
二、主旨理解
问:文中自然意象的排列有何深意?
答:通过燕子、杨柳、桃花三类可再生意象的递进排列,与不可再生的"日子"形成强烈对比,突出时间不可逆的哲学思考。
三、句子赏析
问:分析"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的表达效果
答:将时间人格化,"逃"字赋予时间主体性,既形象表现流逝的不可控,又透露出追寻者的无奈,使抽象哲理具象可感。
四、比较鉴赏
题目:《匆匆》与《荷塘月色》在情感基调上有何不同?
答案:《匆匆》展现时间压迫下的焦虑感,语言急促;《荷塘月色》呈现暂时超脱的宁静美,笔调舒缓。两者共同构成朱自清散文的二元情感结构。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匆匆》的观点看待现代社会的"内卷"现象?
答案示例:文中对时间价值的追问启示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应警惕时间的异化,避免将生命消耗在无效竞争上,而应追求更有质量的存在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