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红楼梦原文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感伤身世、悲叹命运的经典诗作,展现了封建贵族少女对生命易逝的哀婉与反抗。
原文
葬花吟
曹雪芹〔清〕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译文
凋谢的花瓣漫天飞舞,褪去红颜消散芬芳又有谁怜惜?
蛛丝轻挂着春日亭台,柳絮沾落在绣花门帘上。
闺阁少女惋惜春光将尽,满腹愁绪无处排解。
手执花锄走出闺房,怎忍心踩着落花徘徊往返。
柳枝榆钱兀自繁茂,哪管桃花李花飘零。
桃李明年还能再度盛开,可明年闺中是否还有我?
三月里燕巢刚刚筑好,梁上燕子竟如此无情!
纵然明年花开可啄食,却不知人亡巢毁的凄凉。
注释
红消香断:指花瓣凋零、芳香消散,暗喻青春逝去。
游丝:蜘蛛吐的丝,形容春日细微景象。
芳菲(fāng fēi):花草茂盛芬芳。
香巢:燕子衔花筑巢,反衬黛玉无依。
梁空巢倾:化用《诗经·豳风》"塞向墐户"典故,暗指家族败落。
创作背景
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创作此诗,时值曹家被抄后第十年。作者借黛玉葬花,既写贵族少女伤春,更寄托自身"秦淮风月忆繁华"的家族悲慨。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以落花为线索,从外景描写转入内心独白,最后以燕子无情作结,形成递进式抒情。
2. 语言艺术:"飞""系""沾"等动词精准,"红消香断"等四字短语凝练,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3. 思想内涵:表面写惜花,实则抒发对命运的抗争,末句"人去梁空"揭示全书"千红一哭"的悲剧主题。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葬花吟》最动人处在于将自然意象与生命体验完美融合。黛玉以"花"自喻,"飞满天"的落花实为飘零命运的具象化。诗中"忍踏落花"的细节,展现人物对美的极端敏感,这种敏感恰是悲剧的根源。末句借燕子巢倾暗示贾府衰败,使个人哀愁升华为时代悲音。
范文二
曹雪芹在此诗中创造性地发展了"伤春"传统。不同于杜牧"绿叶成阴子满枝"的闲愁,黛玉的愁绪具有存在主义色彩。"明年闺中知有谁"的诘问,直指生命无常的本质。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的冷漠自然,与主人公炽热情感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强化了作品的悲剧张力。
关于《葬花吟》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榭(xiè)、榆荚(yú jiá)、香巢(xiāng cháo)
文学常识:七言歌行体、黛玉"咏絮才"典故、与《桃花行》的姊妹篇关系
意象体系:落花(生命短暂)、游丝(脆弱易断)、燕巢(家族兴衰)
意境特征:哀婉凄美中蕴含抗争意识,体现"悲金悼玉"的总体风格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红消:__________
(2)无释处:__________
答案:
(1)红色消退,指花朵凋零
(2)没有排解的地方
二、主旨理解
题目:"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自然轮回与人生无常的对比,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深切忧虑,暗含对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控诉。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的艺术表现。
答案:运用白描手法,以"软系""轻沾"等细腻动词,营造出春日将尽的惆怅氛围,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葬花吟》与李商隐《落花》的情感差异。
答案:李诗"高阁客竟去"侧重人生际遇的无奈,曹诗"忍踏落花"更强调主动抗争,体现明清文学的人文觉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