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逍遥游庄子原文

逍遥游庄子原文

时间:2025-11-24 18:22:02

逍遥游庄子原文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通过寓言和想象展现绝对自由的境界。本文包含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道家追求精神超脱的核心思想。

原文

逍遥游

庄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变化成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背脊,不知道有几千里。

振翅高飞时,翅膀如同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飞往。,是天然形成的池渊。

注释

北冥:北海。"冥"通"溟",指幽深水域。

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象征宇宙初始的混沌状态。

:由鲲幻化的大鸟,代表突破物质束缚的精神力量。

垂天之云:比喻鹏翼遮蔽天日的恢宏气象,体现道家"大美不言"的审美观。

海运:海气运动,暗喻自然规律的推动力。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社会动荡,庄子拒绝楚威王相位邀请,隐居著书。本篇约成书于公元前300年,通过超现实意象批判儒家礼法束缚,构建"无待"(不依赖外物)的自由理想。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以"鲲化鹏"的变形叙事开篇,形成"物—人—道"的三重升华结构。

2. 语言艺术:连续使用"不知其几千里"的重复句式,强化时空的无限性。

3. 思想内核:提出"小大之辩",否定世俗价值尺度,主张"乘天地之正"的绝对自由。

4. 表现手法:将哲学思辨融入神话叙事,开创"寓真于诞"的文学传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逍遥游》的意象系统构建了双重象征:鲲鹏变形既是生物形态的突破,更是精神境界的飞升。庄子刻意模糊具体数字("几千里"),用不确定量词消解物质世界的有限性。当鹏鸟"怒而飞"时,"怒"字并非愤怒,而是饱满生命力的迸发,这种对常规词义的颠覆使用,成为道家哲学"正言若反"的语言标本。

范文二

在"海运徙南冥"的叙述中,暗含道家自然观的精髓。迁徙不需要主动谋划,而是等待"海运"的时机,这与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形成鲜明对比。被定义为"天池",强调其非人工造就的本质。这种对天然状态的推崇,实际否定了人类中心,为后文"至人无己"的命题埋下伏笔。

考试重点整理

关键字词

1. 冥(míng):通"溟",指幽深水域

2. 怒(nù):此处指奋发、鼓动

3. 徙(xǐ):迁移

文学常识

1. 《逍遥游》为《庄子》首篇,唐以后被尊为"南华真经"

2. "小大之辩"是理解道家相对的关键

意象系统

鲲鹏意象群→隐喻精神自由的实现过程

天池意象→象征道法自然的终极境界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怒而飞:__________

(2)天池:__________

答案:

(1)奋发、鼓动翅膀

(2)天然形成的池渊

二、主旨理解

题目:"鲲化为鹏"的变形描写有何深意?

答案:通过物象的突破性转化,象征人突破形体限制追求精神自由的可能性,为后文"无待"的哲学主张作铺垫。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逍遥游》与《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的处世态度差异

答案: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反对强行作为;孔子强调道德实践的责任感。前者是避世哲学,后者是入世哲学。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鲲鹏之变"理解现代社会的个人成长?

答案示例:突破固有认知局限需要根本性的思维变革,如同鲲化鹏的质变过程,强调打破常规对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