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

时间:2025-11-24 18:34:18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深度解析

《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描绘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本文提供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帮助读者理解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

大道之行也(节选)

《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译文

当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所有的。

选拔贤能之人,讲求诚信,促进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抚育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壮年人能有作为,幼童能得到抚育。

鳏夫、寡妇、孤儿、独老、残疾者都能得到供养。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最高政治理想(dà dào)

【与能】举荐有才能的人(jǔ néng)

【修睦】建立和睦关系(xiū mù)

【矜寡】同"鳏寡",指丧妻的老年男子和无夫的老年妇女(guān guǎ)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儒家学者托孔子之名提出"大同"构想,反映了对三代之治的追慕。此篇可能成书于西汉,收录于戴圣编纂的《礼记》。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排比句式层层推进,先总述"天下为公"原则,再分述具体措施。

2. 语言特色:多用对偶短句,如"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形成韵律美。

3. 思想内涵:提出社会保障体系的雏形,强调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4. 艺术手法:通过理想化的场景描写,与战国乱世形成强烈反差。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大道之行也》构建的乌托邦图景,体现了儒家"仁"学的社会实践。文中连续七个"有所"句式,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将养老、就业、教育等现代社会治理要素熔铸于短短百余字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独亲其亲"的表述,突破了血缘伦理的局限,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普世关怀。

范文二

这篇经典的政治宣言暗含深刻的辩证思维。表面描绘理想社会,实则批判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文中"选贤与能"与世卿世禄制形成对照,"讲信修睦"则直指诸侯争霸的乱象。这种以理想映照现实的写作手法,成为后世《桃花源记》等乌托邦文学的先声。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出自《礼记·礼运》,反映儒家大同思想

2. 关键字词:大道(政治理想)、与(通"举")、矜(通"鳏")

3. 核心意象:"天下为公"的政治符号

4. 思想要点:社会保障、选贤任能、诚信建设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与能:__________

(2)修睦:__________

答案:

(1)举荐有才能的人

(2)建立和睦关系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案:突破家族本位,主张推己及人的博爱精神,是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思想的发展。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的社会理想异同

答案:同:都描绘财产公有、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异:儒家强调制度建构(选贤与能),陶渊明侧重自然无为的生活状态。

四、名句赏析

题目:分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深刻内涵

答案:开宗明义提出政治纲领,"公"字批判私有制,成为后世改革家的理论武器。句式简短有力,具有宣言性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