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再别康桥徐志摩原文

再别康桥徐志摩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再别康桥:徐志摩的离别美学与诗意栖居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1928年重访剑桥大学后的抒情杰作,以轻盈的意象、音乐性的语言构筑出中西合璧的现代诗典范。本文完整呈现原文及白话译文,通过逐句注释、创作背景还原与多维鉴赏,揭示诗中"柔美忧郁"的离别哲学。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完整诗作保留此格式)

白话译文

我悄无声息地离去,

如同当初静默的来临;

缓缓挥动衣袖,

告别晚霞铺就的天际。

岸边垂落的金色柳枝,

在落日中宛如盛装新娘;

水波倒映的绰约身影,

在我心间泛起层层涟漪。

注释精析

"金柳/新娘":以"柳"谐音"留",暗藏挽留之意;"新娘"喻体突破传统,赋予自然物人性光辉

"荡漾"(dàng yàng):双关水波与心绪的起伏,体现"以景化情"手法

"青荇/油泥":化用《诗经》"参差荇菜",将东方古典意象植入西方风景

创作溯源

1928年深秋,徐志摩第三次欧游期间重访剑桥。此时诗人历经与陆小曼婚姻危机、新月社内部纷争,康桥既是精神净土,亦是未竟理想的象征。手稿显示"笙箫"原为"芦笛",修改后更添东方神秘色彩。

诗学解码

1. 结构复沓:首尾"轻轻"形成环形结构,七节诗行均双句押韵,如歌行板

2. 意象移植:英伦风景经"金柳""浮藻"等中国化处理,完成文化转译

3. 情感辩证法:表面轻盈的告别下,隐含对自由、爱情与学术理想的三重追悼

范文一

《徐志摩的意象炼金术》指出,诗人将剑桥的"Backs"(后园)转化为"波光艳影"的东方美学空间。金柳与新娘的并置,既遵守英国湖畔派诗歌的观察传统,又暗合中国"折柳赠别"的典故。这种跨文化意象嫁接,使康桥不再是地理名词,而成为融合东西方诗意的精神坐标。

范文二

《沉默的笙箫》聚焦诗中"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的矛盾修辞。西方教堂的管风琴与中国传统笙箫的混响,构成"有声之默"。这种声响处理,远比直白倾诉更深刻传达出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心境——正如他在给胡适信中所言:"康桥的水早已不是当年的水"。

考试聚焦

1. 关键词:荡漾(dàng yàng)、笙箫(shēng xiāo)、青荇(qīng xìng)

2. 文学常识:新月派"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本诗的体现

3. 意象系统:云彩(无常)、金柳(青春)、潭水(积淀)构成的隐喻链

试题精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中"招摇"的语境义

答案:形容水草舒缓摆动的姿态,贬词褒用体现自由生机

二、主旨理解

题目:末节"不带走一片云彩"体现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案:以克制姿态守护记忆纯粹性,展现东方"留白"美学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徐志摩《沙扬娜拉》与《再别康桥》的离别意象差异

答案:前者用"水莲花"突出瞬时的娇羞美,后者以"金柳"构建永恒精神家园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在现代人际交往中的启示?

答案示例:真正的告别无需喧嚣,留白与静默反而能抵达更深的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