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登泰山记古文原文

登泰山记古文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登泰山记古文原文

引导语:姚鼐《登泰山记》以简洁凝练的笔法记录冬日登泰山的见闻,展现泰山雄奇险峻的景观与作者超然物外的心境,是清代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

原文

登泰山记

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译文

泰山南面,汶水向西流淌;北面,济水向东奔涌。

南面山谷的水流都汇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流皆注入济水。

作为南北分界的,是古代的长城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以南十五里处。

注释

阳/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源自《尚书·禹贡》地理术语

汶水:大汶河,泰安主要水系,姚鼐以水脉走向勾勒泰山地理框架

古长城:齐长城遗址,战国时齐国为御楚所筑,作者借此点明历史纵深

日观峰:泰山观日出胜地,"十五里"的精确距离体现桐城派考据学风

创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冬,姚鼐辞官归里途经泰安,与友人朱孝纯同登泰山。时值除夕前夜,风雪交加,此次登山既是地理考察,亦含寻求精神超脱之意。文中"雪中观日出"的奇景描写,暗含对人生新阶段的隐喻。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总-分"式布局,先宏观定位泰山水系走向,再聚焦日观峰,最后详述登山路线,层次分明如山水长卷。

2. 语言艺术:动词"流""入""分"构成动态地理图景,数字"十五里"的精确性体现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的创作主张。

3. 思想内涵:表面写实景,实则通过"长城""日观"等意象,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沉思、个人境遇相融合。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姚鼐以科学家般的精准与诗人般的敏锐建构泰山意象。开篇两组"阳/阴"对照,不仅交代地理坐标,更暗含《周易》阴阳相生的哲学观。写济水"东流"与汶水"西流",用相反的水势暗示泰山作为地理分界的崇高地位。古长城的出现,将空间叙事陡然拉入时间维度,使山水游记获得历史厚重感。

范文二

文中数字运用极具匠心。"十五里"的精确距离,既符合桐城派注重考据的学术传统,又在文学层面形成心理暗示——日观峰虽近在咫尺,却需艰苦攀登方能抵达。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张力,恰是姚鼐当时辞官心境的外化:学术理想如同日观峰,看似清晰可见,实则需要突破现实羁绊方能抵达。

关于《登泰山记》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姚鼐为桐城派三祖之一,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结合

关键字词:阳(yáng,山南)/阴(yīn,山北)/汶(wèn)水/济(jǐ)水

意象体系:长城(历史沧桑)、日观峰(精神高地)、风雪(现实困境)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时空交错、以景见志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阳:__________

(2)阴:__________

答案:

(1)山南面

(2)山北面

解析:需结合古代地理术语理解,不可简单对应现代词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答案:通过精确的空间定位,既展现泰山的地理特征,又暗示追求精神高度需要跨越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阻隔。

解析:数字"十五里"具有虚实双重意味,需结合姚鼐生平理解其象征意义。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姚鼐《登泰山记》与徐霞客游记的写景差异

答案:姚文重地理考据与哲理升华,语言简练;徐记详述个人历险,描写细腻。前者体现学者视野,后者更具探险家气质。

解析:需注意清代考据学风对桐城派的影响。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开篇两句的句式特点

答案:采用对偶句式,"阳/阴""西流/东流"形成空间对称,用最精简的语言构建出泰山的地理框架,体现"以少总多"的艺术功力。

解析:对偶是古文常见手法,此处更兼具科学描述的准确性。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文中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的结合?

答案示例:长城遗址的插入,使纯自然景观获得历史纵深感,反映清代学者"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也暗示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的关系。

解析:需把握桐城派文学"言之有物"的核心主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