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报任安书司马迁原文

报任安书司马迁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报任安书:司马迁的生死告白与史学宣言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回复友人任安的一封长信,完整呈现了作者遭受宫刑后的心路历程,阐明"发愤著书"的史学观。这封书信既是血泪交织的自我剖白,更是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文献。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

古代富贵却名声湮没的人不计其数,只有卓越非凡之人才能被后世称颂。

周文王被拘禁时推演《周易》;孔子遭困厄而编撰《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创作《离骚》;

左丘明失明后完成《国语》;孙膑受膑刑仍修订《兵法》;吕不韦贬蜀地,《吕览》流传于世;

韩非囚禁秦国,写下《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多是圣贤抒发愤懑之作。

这些人内心郁结难平,理想无法实现,因此记述往事,期望未来之人理解。

注释

【倜傥(tì tǎng)】卓越不凡。《汉书》颜师古注:"倜傥,非常也。"

【膑(bìn)脚】古代削去膝盖骨的酷刑。孙膑本名不详,因受刑得此称谓。

【郁结】心理学术语,指情绪压抑形成的心理症结。司马迁首次将其引入文学创作理论。

艺术表现:排比句式增强气势,八例连用形成"发愤著书"的证据链。每例均包含"逆境-著作"的因果结构。

创作背景

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被判宫刑。任安后来写信劝他"推贤进士",此时任安因巫蛊案下狱待斩。这封回信写于太始四年(前93年),时《史记》已基本完成,司马迁任中书令。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总-分-总"论证模式,先提出论点,后列举八例佐证,最后归纳"发愤著书"的普遍规律。

2. 语言艺术:善用顶针句式,"拘而演""厄而作""放逐乃赋"等连词使文气贯通,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3. 思想价值:突破"三不朽"传统,提出"耻辱激发创作"的逆向思维,奠定中国悲剧美学的理论基础。

4. 情感张力:表面冷静举证,实则暗含"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悲愤,每例都是作者的精神镜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司马迁构建的"发愤著书"谱系具有双重突破性。从史学角度看,他将散见各处的逆境成才案例系统化,形成完整的创作心理学体系。从文学角度看,这种"以痛为美"的审美取向,打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八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韩非的处理——这位法家人物本不受儒家推崇,却被司马迁纳入圣贤行列,暗示真正的思想价值超越学派藩篱。这种包容性,正是《史记》能成"史家之绝唱"的关键。

范文二

排比句式下的深层隐喻值得玩味。八位先贤的遭遇与司马迁形成多重对应:文王拘羑里似其下蚕室,屈原放逐类其遭宫刑,左丘失明喻其肉体残缺。更精妙的是对《诗经》的概括——不提具体作者而统言"圣贤",实为自况《史记》乃"藏之名山"的传世之作。文中"述往事,思来者"六字,恰与《太史公自序》"究天人之际"形成首尾呼应,构成完整的史学宣言。这种隐秘的互文性,展现出司马迁高超的文本建构能力。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倜傥(tì tǎng)、膑(bìn)脚、郁结(yù jié)、摩(mó)灭

【文学常识】"发愤著书说"是中国最早的创作动机理论,比西方"愤怒出诗人"早约1800年

【意象分析】"拘""厄""放逐"等动词构成逆境意象群,"演""作""赋"等动词形成创作意象链

【知识全解】《报任安书》与《太史公自序》并称司马迁"双璧",前者重抒情,后者重学术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名摩灭:__________

(2)厥有《国语》:__________

答案:

(1)消磨消失

(2)才,于是

解析:"摩"通"磨","厥"在先秦文献中多作连词。

二、主旨理解

问:司马迁列举八例的深层目的是什么?

答:通过历史案例证明苦难能激发伟大创作,既为自身遭遇寻求精神慰藉,也为《史记》创作确立理论依据。

解析:需注意作者"借古喻今"的写作策略。

三、比较鉴赏

题目:《报任安书》与《屈原列传》的"发愤"描写有何差异?

答:本文用理性归纳呈现普遍规律,《屈原列传》以感性抒情展现个体悲剧。前者是理论建构,后者是文学实践。

解析:体现司马迁"史论结合"的多元笔法。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一句的作用。

答:总结前文案例的共同特征,由具体例证转入理论提升,为下文"思来者"的创作动机论铺垫。

解析:"皆"字强调普遍性,是论证转折的关键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