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讲解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讲解

时间:2025-11-24 18:33:37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讲解

本文解析宋濂名篇《送东阳马生序》,通过原文、译文及深度注解,揭示明代士人求学精神与教育思想。

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我幼年时就酷爱读书。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人家借阅,亲手抄录,按约定日期归还。

隆冬时节,砚台结冰,手指冻僵也不停歇。抄完立刻送还,从不超期。

因此人们多愿借书给我,我才能博览群书。

注释

嗜学(shì xué):酷爱学习。"嗜"字凸显求学如饥似渴的状态。

手自笔录:反映明代寒门学子获取知识的艰辛方式。

砚冰坚:以触觉意象强化苦学场景,与"手指不可屈伸"构成画面张力。

创作背景

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致仕归乡后作此文。时值明朝科举制度完善期,作者通过追忆少年求学经历,回应当时士子"学而无成"的抱怨。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往事追忆-今昔对比-劝学明志"三段式,逻辑严密。

2. 语言艺术:"负箧曳屣""缊袍敝衣"等四字短语形成韵律,具象化清贫形象。

3. 思想内核:提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求学境界论。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文中"天大寒,砚冰坚"的细节描写极具感染力。作者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砚台结冰的物理状态、手指僵硬的生理反应,构建出立体化的苦读场景。这种具象化表达比抽象说教更有说服力,使"嗜学"主题获得物质载体。寒冷环境与火热求学形成戏剧性反差,暗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哲理。

范文二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一句暗藏明代民间知识传播的生态。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的时代,藏书家的慷慨与寒士的诚信构成知识流通的良性循环。宋濂将个人经历上升为文化现象,揭示中国传统社会"敬惜字纸"观念下特殊的文化传承方式。这种微观叙事实际反映了宏观的文化传播机制。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宋濂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本文属赠序文体。

关键字词:嗜学(shì xué)、致书(获取书籍)、假借(借阅)。

核心意象:"砚冰"象征求学艰辛,"遍观群书"体现知识积累。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弗之怠"中"怠"的含义

答案:懈怠

解析:否定句式"弗之怠"需结合前文"手指不可屈伸"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作者写少年借书经历有何用意?

答案:通过自身实例证明求学成败不在条件优劣,而在主观态度。

解析:此为赠序核心劝学意图,需联系"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等句作答。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负箧曳屣"的语言效果

答案:四个动词浓缩寒士形象,画面感强烈。"负""曳"的动态描写增强感染力。

解析:此类凝练表达是明代散文的典型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