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原文翻译及赏析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时所作,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官场束缚的决裂。本文将呈现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千古名篇。
原文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何不归?
既然让心灵被形体奴役,为何还要惆怅独自伤悲?
明白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却知道未来还来得及弥补。
其实走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正确而昨日荒谬。
小船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吹拂衣衫。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遗憾晨光还是这样微弱。
注释
心为形役:心灵被身体驱使(指被迫做官)。"形"指身体,"役"读yì,意为驱使。
:为何要忧伤。"奚"读xī,疑问代词;"惆怅"读chóu chàng,指失意伤感。
熹微:天色微明。"熹"读xī,形容晨光微弱的样子。
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八十余日,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此辞作于归家途中,标志其彻底告别仕途,转向田园生活。当时东晋政局动荡,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的选择具有强烈的反抗意味。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以"归去来兮"开篇定调,前段写归隐决心,中段描归途情景,后段述田园之乐,形成完整的心理轨迹。
2. 语言艺术:多用对偶句(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善用叠词("遥遥""飘飘"),节奏轻快如归舟行进。
3. 思想内涵:通过"今是昨非"的鲜明对比,展现对自由人格的坚守,开创了中国文人"隐逸"的精神传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开篇"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诘问,实则是诗人对自我的严厉拷问。陶渊明将荒芜的田园与荒芜的心灵并置,暗示官场生涯对精神世界的侵蚀。"心为形役"四字尤为警策,揭示出物质生活与精神自由的根本矛盾。后文"舟遥遥以轻飏"的描写,既是实景又是心境的外化,轻快的节奏与卸下重担的轻松感完美契合。
范文二
"实迷途其未远"一句包含深刻的人生智慧。陶渊明不似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绝望,而是以平和态度看待曾经的迷失。这种"觉今是而昨非"的觉悟,既需要勇气承认错误,更需要智慧把握转机。全辞没有对官场的直接批判,却通过归途中的景物描写(晨光、轻舟、微风)构建出与官场完全对立的精神家园图景。
关于《归去来兮辞》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芜(wú,荒芜)、奚(xī,为何)、熹微(xī wēi,晨光微弱)、飏(yáng,飞扬)
文学常识:辞,介于诗文之间的文体;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处
意象分析:"舟"象征人生旅程,"田园"代表精神归宿,"晨光"暗示新生活的开始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胡不归:__________
(2)奚惆怅:__________
答案:
(1)为何不归
(2)为何忧伤
二、主旨理解
题目:"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体现作者不沉溺于过去错误,积极把握未来的豁达态度,强调及时改正的人生智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归去来兮辞》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隐逸思想差异
答案:陶渊明的归隐具有主动抗争性,充满"觉今是而昨非"的反思;王维的隐逸更多是禅意栖居,体现"随意春芳歇"的自然顺应。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心为形役"对现代人的启示?
答案:警示物质追求不可牺牲精神自由,启发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保持心灵自主性,避免成为物质和欲望的奴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