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可爱的人原文全文解析与鉴赏
本文完整解析魏巍经典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包含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鉴赏,帮助读者理解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内核。
原文
《谁是最可爱的人》
作者:魏巍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译文
在朝鲜战场的日日夜夜,我的心灵不断受到震撼;情感的激流难以抑制;渴望将这些见闻分享给国内同胞。而最迫切的,是向你们揭示一个灵魂的觉醒——我日益清晰地认识到:谁才是这个时代最值得敬爱的人!
究竟谁最可爱?正是那些普通士兵,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民族的尊严。
注释
"思想感情的潮水":比喻情感澎湃如潮,采用通感修辞,将抽象情感具象化
"最可爱的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崇高称谓,"可爱"包含可敬、可贵、可亲三重内涵
"放纵奔流":动词连用形成张力,体现作家难以自抑的创作冲动
创作背景
1951年4月,魏巍随军采访朝鲜战场。当时第三次战役结束,志愿军在零下三十度严寒中击溃现代化敌军。作者目睹战士咬断被冻硬的裤腿继续冲锋,含泪写下初稿。原题《自豪吧,祖国》经周恩来建议改为现名。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总-分-总"框架,先设悬念后层层释疑,结尾升华呼应
2. 语言艺术:白描与抒情交替,既有战壕对话的实录,又有火山喷发式的议论
3. 思想内核:颠覆传统英雄叙事,塑造"带着弹孔微笑"的平民英雄群像
4. 历史价值:首创"最可爱的人"这一民族集体记忆符号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魏巍用"三问三答"构筑文本骨架。开篇设问制造悬疑,中间通过松骨峰阻击战、烈火中救儿童等典型场景逐层解答,最终以"他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收束。这种循环论证结构,既符合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原则,又具备诗歌的回环之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可爱"一词的改造,将日常用语提升为精神标高,完成语义的革命性转化。
范文二
文中"吃雪"场景最具艺术震撼力。战士说:"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祖国人民不用吃雪。"朴素话语包含两层对照:物质上的雪与精神上的雪,个体的苦与集体的甜。这种"苦乐辩证法"超越简单讴歌,展现共产主义伦理观——将个人存在价值与国家命运深刻联结。作者刻意保留口语原貌,让崇高自然流淌于生活化表达中。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本文体裁为战地报告文学,发表于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2. 核心意象:"雪"象征纯洁信仰与严酷考验,"火"代表生命激情与战斗意志
3. 艺术手法:典型化处理(精选3个故事代表全体)、人称转换("我-你-他"三重叙事视角)
4. 历史意义:确立新中国军事文学"写普通士兵"的传统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1)放纵:__________
(2)可爱:__________
答案:
(1)指情感自然宣泄不受拘束
(2)包含可敬、可贵、可亲的复合含义
二、主旨理解
问:文中三个故事分别展现了志愿军战士哪些精神品质?
答:松骨峰战斗体现英勇无畏,烈火救童展现国际主义,防空洞对话彰显爱国情怀。
三、句子赏析
问:分析"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该句承上启下,将具体事例升华为精神概括。"纯洁"对应朴素本色,"高尚"指向道德境界,形成全文的情感制高点。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谁是最可爱的人》与传统英雄传记的叙事差异。
答案:本文打破"高大全"模式,通过蹲防空洞、吃炒面等生活细节展现英雄的平凡性;传统传记多聚焦将领功绩,本文专注普通士兵群体。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最可爱的人"在当代的价值延伸?
答案示例:该称谓已从军事领域扩展至消防员、抗疫医护等群体,体现民族精神符号的延续性与开放性,核心是对"平凡铸就伟大"价值观的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