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促织蒲松龄原文翻译注释

促织蒲松龄原文翻译注释

时间:2025-11-24 18:33:37

促织蒲松龄原文翻译注释

《促织》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通过人化为蟋蟀的荒诞故事,揭露封建赋税压迫下百姓的苦难。本文提供完整原文、白话翻译、详细注释及深度解析。

原文

《促织》

蒲松龄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令以责之里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译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宫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向民间征收。

蟋蟀本非陕西特产,华阴县令为讨好上司,进献一只,测试后发现善斗,于是要求定期供应。

县令将任务摊派给里长。

市井混混捉到优质蟋蟀便笼养抬价,当作珍奇货物囤积。

注释

【促织】蟋蟀别名,音cù zhī。《诗经·豳风》已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记载。

【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5),此处暗讽明代宫廷奢靡之风。

【才】特殊才能,此处指蟋蟀善斗。蒲松龄用拟人手法暗示百姓如虫豸被玩弄。

【游侠儿】市井无赖,与后文成名之子化身蟋蟀形成命运对照。

创作背景

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四十岁,屡试不第,在毕际有家设馆教书。《聊斋志异》多成于此时。山东连年蝗旱,官府仍横征暴敛,促织故事实为时代缩影。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征虫-失虫-化虫-献虫"的环形叙事,首尾呼应中深化悲剧性。

2. 语言艺术:"股落腹裂"等白描手法与"裘马扬扬"的讽刺笔调形成强烈反差。

3. 思想内核:通过超现实变形,揭示"苛政猛于虎"的主题,比《捕蛇者说》更具震撼力。

4. 细节隐喻:县令"欲媚上官"四字道破封建官僚体系的腐败链条。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促织》最惊心动魄处,在成名幼子投井化虫的情节设计。蒲松龄将"民之憔悴于虐政"的抽象命题,具象为骨肉异化的惨剧。孩子魂化蟋蟀后"应节而舞",实则是精神被彻底奴役的象征。这种将痛苦推向极致的写法,比直接描写死亡更具艺术冲击力。

范文二

小说中的促织既是玩物,更是权力符号。当蟋蟀战胜"蟹壳青",实则是底层民众在强权面前的虚幻胜利。蒲松龄刻意模糊现实与幻境的界限:县令因献虫得官,百姓因失虫家破,整个社会如同疯狂的斗蟋场,所有人都在畸形的价值体系中异化。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聊斋志异》属文言短篇小说集,"志异"即记录奇异之事,成书于康熙年间。

2. 关键字词:①里正(基层官吏)②科敛(摊派征税)③翕辟(音xī pì,开合)④龁(音hé,咬)

3. 艺术手法:①以虫写人②虚实相生③细节白描(如"虫跃掷径出"的动态刻画)

4. 主题思想:揭露"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的封建统治本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昂其直:__________

(2)科敛丁口:__________

答案:

(1)抬高价格

(2)按人口摊派征税

二、主旨理解

题目:成名之子化虫的情节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反映百姓在重压下的精神异化,用超现实手法强化"官逼民反"的主题。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促织》与《诗经·七月》中蟋蟀意象的差异。

答案:《七月》的蟋蟀是自然节令的标志,《促织》中的蟋蟀已成为权力压迫的媒介,体现文学意象的时代演变。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数量对比暴露赋税之酷,动词"倾"字写出剥削的毁灭性,为后文悲剧埋下伏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