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回家看母亲散文原文
引导语:本文围绕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展现母子深情与游子归家的复杂心境,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维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人文关怀。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持针线,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衫。
临别前一针针缝得细密,唯恐孩子归来得太迟。
谁说如寸草般微弱的孝心,能报答春天阳光般的母爱。
注释
【慈母手中线】"线"象征绵长的牵挂,针脚密实暗喻担忧。
【意恐迟迟归】"恐"字直白道出母亲心理活动,打破传统诗歌含蓄表达。
【三春晖】典出《诗经·凯风》,以春季三个月的阳光比喻母爱的持续温暖。
创作背景
贞元十二年(796年),46岁的孟郊终中进士,赴溧阳尉任前返乡探母。这位长期漂泊的寒士,将半生见闻与科举坎坷融于诗中。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官员赴任前需自备官服,诗中"衣"亦含现实指代。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四句白描场景,后两句转折抒情,符合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
2. 语言:选用"线""缝""归"等生活化动词,与盛唐华丽诗风形成鲜明对比。
3. 思想:突破"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训诫,揭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
鉴赏范文
范文一:针脚里的时间密码
孟郊将时间维度压缩在针线动作中,"密密缝"既是空间上的紧密,更是时间上的延展。唐代服装多用粗麻布料,母亲却坚持密缝,这种非常规做法暗示着对时间流逝的抵抗。诗人以物理时间的消耗(缝衣耗时)对抗心理时间的焦虑(恐迟归),使日常劳作升华为存在主义的生命注解。
范文二:失衡的伦理天平
末句的"寸草心"与"三春晖"构成悬殊的意象对比。魏晋时期《陈情表》曾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而孟郊更进一步:即便有寸草之心,终究难抵三春之晖。这种认知上的清醒与行动上的无力,折射出中唐士人在忠孝冲突下的精神困境。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晖(huī)不读jūn;恐(kǒng)为上声。
2. 文学常识:乐府诗发展至中唐的叙事转向;孟郊"寒苦派"代表身份。
3. 意象体系:线-衣(物质关怀)、缝-归(时间焦虑)、草-晖(情感对比)。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密密缝"在诗中的深层含义。
答案:既写实母亲缝衣的细致认真,又隐喻其对游子行程安全的担忧。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谁言寸草心"的反问句式作用。
答案:以否定式诘问强化孝道局限,突出母爱的不可衡量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游子吟》与《诗经·蓼莪》的抒情方式差异。
答案:《蓼莪》用比兴手法,"蓼蓼者莪"起兴;《游子吟》直叙生活场景,体现中唐诗歌叙事性增强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