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刘禹锡原文翻译及赏析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托物言志的名篇,通过描绘简陋居所,展现作者高洁傲岸的品格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神仙居住就会有名气。
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有灵气。
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因我的品德而芳香四溢。
青苔爬上台阶显出碧绿,草色透过竹帘映入眼帘。
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之士,没有目不识丁的粗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茅庐,又似西蜀扬子云的草亭。
孔子说过: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德馨】德行美好。馨(xīn):香气远播。
【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白丁】平民,此处指没有学问的人。
【金经】指佛经,古代用泥金书写佛经。
【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时的草庐。
【子云亭】汉代辞赋家扬雄(字子云)在成都的住所。
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朗州司马,后调任和州刺史。当地官员故意安排他住进简陋的屋子,刘禹锡遂写下这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总-分-总"布局,开篇以山水起兴,中间具体描写陋室生活,结尾用典收束。
2. 语言特色:多用对偶句式,如"苔痕"对"草色","谈笑"对"往来",形成整齐的韵律美。
3. 思想内涵:通过赞美陋室,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情操的精神追求。
4. 艺术手法:运用比兴、对偶、用典等多种修辞,虚实相生,意境深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陋室铭》最动人处在于将物质匮乏与精神富足形成鲜明对比。青苔爬阶的实景描写,与"德馨"的虚写相映成趣。作者特意选取"鸿儒""素琴""金经"这些文化意象,构建出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家园。结尾连用三个历史典故,既是对陋室的礼赞,更是对自我人格的肯定。这种"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自信,正是中国文人"安贫乐道"传统的生动体现。
范文二
刘禹锡以反向立意突破文体常规。传统铭文多刻于贵重器物,他却为陋室作铭;常人避讳的"陋"字,在文中出现四次却毫无卑琐之感。这种艺术处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力:用"上""入"两个动词活化静景,以"无"字句的排比强化闲适,最终将简陋的物理空间转化为高雅的精神领地。文中暗含的对比手法——物质之陋与精神之丰、环境之静与交往之雅,构成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张力。
关于《陋室铭》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馨(xīn)、鸿儒、白丁、案牍(dú)、诸葛庐、子云亭
2. 文学常识:铭文的文体特点、刘禹锡中唐诗人身份、"永贞革新"历史事件
3. 艺术手法:比兴手法、对偶句式、用典技巧(孔子语出自《论语·子罕》)
4. 思想主旨: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高洁傲岸的人格追求
5. 意象分析:"苔痕""草色"象征自然情趣,"素琴""金经"代表文化修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德馨:__________
(2)案牍:__________
答案:
(1)德行美好,香气远播
(2)官府的文书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案:强调精神修养可以超越物质条件,体现安贫乐道、重视品德修养的人生态度。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艺术特色。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上""入"二字赋予静物动态美;色彩对比鲜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陋室的自然生机;暗示主人亲近自然、淡泊名利的情怀。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陋室铭》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隐逸思想差异。
答案:陶渊明是主动归隐田园,刘禹锡是被动接受陋室;陶诗侧重描写农耕生活,刘铭更强调文化交往;二者都表现不慕荣利,但刘作更具抗争色彩。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何陋之有"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示例: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提醒人们不要被外在条件束缚,要注重精神世界的构建;也启示我们评价事物应当超越表面现象,关注本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