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木兰诗原文及拼音

木兰诗原文及拼音

时间:2025-11-24 18:33:37

木兰诗原文及拼音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流传的乐府民歌,讲述女子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本文提供全文注音、白话翻译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语言特色与家国情怀。

木兰诗

(南北朝·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中略全诗内容)

译文

织布机声接连不断,木兰正对着门纺织。

听不见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

问她在想什么,问她有何回忆。

她既没有思念,也没有回忆。

昨夜看见征兵文书,可汗正在大规模征兵,

十二卷征兵名册,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成年儿子,木兰没有兄长,

她愿意买来鞍马,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注释

【唧唧】jī jī:拟声词,织机声

【军帖】jūn tiě:征兵文书

【市鞍马】shì ān mǎ:购买战马装备,"市"作动词用

【转战】zhuǎn zhàn:连续在不同地方作战,体现征战艰辛

【策勋】cè xūn:记功授爵,反映北朝军功制度

创作背景

北朝时期战事频繁,《乐府诗集》收录此诗约在6世纪成型。北魏实行府兵制,一户需出一丁,为木兰代父从军提供现实基础。民歌经过集体创作,融入了游牧民族尚武精神与汉族孝道观念。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五言为主杂言为辅的形式,叙事完整,包含应征、征战、归乡三段式结构

2. 语言艺术:善用排比(如"东市买骏马"四句)、复沓("爷娘闻女来"三段),增强节奏感

3. 思想内涵:突破"女不如男"的性别偏见,体现忠孝两全的价值观

4. 细节描写:"对镜贴花黄"等生活化场景,强化人物真实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木兰诗》最动人处在于隐藏的英雄主义。全诗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而是通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急行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边塞苦寒,侧面展现战争残酷。这种留白手法,反而让读者更能体会木兰的坚韧。结尾"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反问,不是性别炫耀,而是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反思——在生死面前,性别差异何其渺小。

范文二

民歌特有的叙事智慧在诗中尤为突出。开篇用织机声与叹息声的对比,立即营造戏剧张力。采购军需品的排比句,既符合民歌程式化特征,又暗示准备工作的繁琐。"脱我战时袍"六句,通过连续动作描写,完成从战士到女儿的身份转换。这种"以事写人"的手法,比直接心理描写更符合民间文学的审美习惯,也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辔头(pèi tóu)、金柝(jīn tuò)

2. 文学常识: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之一,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3. 修辞手法: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顶真("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4. 核心意象:"黄河""黑山"代表征途遥远,"明镜""花黄"象征女儿本性

重点试题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愿为市鞍马 市:_________

(2)著我旧时裳 著:_________

答案:

(1)购买

(2)穿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双兔傍地走"四句的深层含义

答案:用比喻说明在特定环境下性别差异失去意义,既呼应前文女扮男装的情节,又暗含对性别平等的思考,体现民歌"以浅语传深意"的特点。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的女性形象塑造

答案:木兰主动突破性别限制实现社会价值,刘兰芝被迫坚守妇德而毁灭,反映北朝尚武精神与东汉礼教约束的不同时代特征。二者共同构成古代女性命运的两种范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