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古诗原文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讲述东汉末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封建礼教压迫下人性的抗争。本文提供完整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原文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译文
孔雀向东南飞去,每飞五里就徘徊一阵。
"我十三岁能织白绢,十四岁学会裁衣。
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
十七岁成为你的妻子,心中却常怀悲苦。
你身为府吏,遵守礼制不为我改变。
我独守空房,相见的日子太少。
鸡叫就上机织布,夜夜不得休息。
三天织五匹布,婆婆还嫌太慢。
不是织布慢,是你家的媳妇太难做!
我受不了这般驱使,留着也无用。
不如禀告婆婆,趁早打发我回娘家。"
注释
箜篌(kōng hóu):古代拨弦乐器。
公姥(gōng mǔ):古代对公婆的合称,诗中偏指婆婆。
断五匹:汉代布帛规格,一匹约四丈,三日织二十丈为高强度劳作。
"五里一徘徊":以孔雀起兴,暗示夫妻分离的缠绵痛苦。
"心中常苦悲":直抒胸臆,奠定全诗悲剧基调。
创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门阀制度森严,妇女受"七出"条款约束。据《玉台新咏》记载,此诗取材于庐江府真实事件。当时儒学礼法成为社会规范,女性在婚姻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刘兰芝的遭遇是时代缩影。
作品解析
1. 结构创新:全诗1785字,开创中国长篇叙事诗先河,采用对话体推进情节。
2. 语言特色:融合乐府民歌的质朴与文人诗的凝练,"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等比喻生动贴切。
3. 思想价值:通过家庭矛盾揭露礼教吃人本质,结尾"两家求合葬"的幻想表达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4. 艺术手法:大量使用铺陈、比兴,如"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的细节描写极具感染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的孔雀意象具有双重象征意义。开篇"孔雀东南飞"既是起兴,又暗喻刘兰芝"被遣归"的命运轨迹。这种以禽鸟喻人的手法,比《诗经·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更为含蓄深刻。特别是"五里一徘徊"的细节,将人物内心挣扎外化为可见的空间位移,为后续"举身赴清池"的决绝埋下伏笔。
范文二
焦仲卿的形象突破乐府诗传统。他作为府吏却说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违礼之言,这种矛盾性折射东汉末年的思想动荡。与《诗经·谷风》中薄情丈夫相比,焦仲卿的软弱与坚守构成复杂人格,其"自挂东南枝"的选择,实则是用生命完成对礼教制度的最后抗争。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中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关键字词:踯躅(zhí zhú徘徊)、葳蕤(wēi ruí繁盛)、玳瑁(dài mào装饰品)。
意象分析:蒲苇-柔韧不屈,磐石-坚定永恒,黄泉-死亡与重生。
思想内涵:揭露封建家长制罪恶,歌颂忠贞爱情的反抗精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守节情不移:__________
(2)便可白公姥:__________
答案:
(1)遵守礼法规矩
(2)禀告
解析:"节"指礼法规范,"白"作动词用。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两家求合葬"的结尾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体现民众对悲剧的反思,用幻想结局寄托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此处理解需结合汉代"合葬非古制"的文化背景。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孔雀东南飞》与《氓》中女性形象的异同。
答案:刘兰芝具有自觉反抗意识,其悲剧源于外部压迫;《氓》中女主被动接受命运,侧重反思遇人不淑。两者都反映男权社会下女性困境。
解析:需注意时代差异带来的思想观念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