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马说韩愈古文原文

马说韩愈古文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马说韩愈古文原文解析与鉴赏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寓言体议论文,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为喻,揭露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实。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是韩愈"不平则鸣"文学主张的代表作。

原文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世上先有善于相马的伯乐,然后才会出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存在,但伯乐却不常见。

所以即使有出色的马,也只能在庸人手中受辱,与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注释

伯乐:春秋时著名相马师,此处喻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良马,喻指杰出人才。

祗(zhǐ):同"只",仅仅。

辱:受屈辱。

骈(pián)死:并列而死。

槽枥(cáo lì):马槽和马棚。

创作背景

韩愈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政治腐败,科举制度弊端丛生,许多寒门士子怀才不遇。韩愈本人早年科举不顺,多次落第,深谙人才被埋没之苦。《马说》正是他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尖锐批判。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先提出"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再揭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矛盾,最后点明人才被埋没的悲剧结局。

2. 语言特色:善用对比手法,如"常有"与"不常有"的对比,"千里马"与"奴隶人"的对比,强化了批判力度。

3. 思想内涵: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马说》以简洁犀利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人才悲剧图。韩愈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识才者比作伯乐,通过"常有"与"不常有"的强烈反差,直指社会制度的根本缺陷。文中"辱""死"等字眼极具冲击力,暗示在缺乏识才机制的社会里,人才只能走向毁灭。这种沉痛的批判精神,正是韩愈散文的重要特色。

范文二

《马说》不足百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韩愈采用寓言体写作,将抽象的人才问题具象化,使说理更加生动有力。文章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篇,颠覆了常人的认知顺序,暗示人才需要被发现才有价值。结尾处"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悲剧场景,更是对埋没人才现象的强烈控诉,体现了韩愈散文的震撼力。

关于《马说》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伯乐、千里马、祗、骈死、槽枥

文学常识:韩愈"古文运动"主张、寓言体散文特点

知识要点:文章结构、对比手法、思想内涵

意象意境:千里马象征人才,伯乐象征识才者

知识全解:唐代科举制度、韩愈生平与文学主张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祗辱:__________

(2)骈死:__________

答案:

(1)仅仅受辱

(2)并列而死

二、主旨理解

题目:《马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的愤慨,以及对怀才不遇者的深切同情。

三、比较鉴赏

题目:《马说》与《师说》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点是都采用对比手法说理;不同点是《马说》用寓言体,形象生动,《师说》直接议论,逻辑严密。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常有"与"不常有"的对比,突出识才者比人才更难得的现实,语言简练而意味深长。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马说》的现实意义?

答案:现代社会同样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让真正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避免人才浪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