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屈原原文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展现了他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对现实的愤懑以及深沉的爱国情怀。读者可通过原文、译文及解析,理解其艺术手法与思想内核。
原文
离骚
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节选)
译文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我的父亲名叫伯庸。
岁星在寅年的正月,庚寅日我降生。
父亲观察我的生辰啊,赐予我美好的名字。
为我取名“正则”啊,表字“灵均”。
注释
帝高阳:传说中上古帝王颛顼,楚国贵族自认为其后裔。
摄提(shè tí):岁星名,指寅年。
孟陬(zōu):正月。
正则、灵均:屈原自拟的象征性名字,体现对道德与天赋的追求。
创作背景
屈原生活于战国末期,楚国政治腐败,他因主张改革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江南。《离骚》作于流放期间,抒写个人遭遇与家国忧思。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自叙身世开篇,穿插神话、香草意象,形成现实与幻想的交织。
2. 语言:多用“兮”字增强抒情性,句式长短错落,开创楚辞体。
3. 思想:通过“求女”“问天”等隐喻,表达对理想政治的执着与幻灭。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离骚》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瑰丽的象征体系。屈原以“江离”“辟芷”等香草喻美德,以“鸷鸟”喻孤高,构建了一个道德化的自然世界。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成为后世文人寄托理想的典范。
范文二
诗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展现了屈原九死不悔的探索精神。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相连的宏大叙事,使《离骚》超越了个人哀怨,升华为一种文化人格的象征。
关于《离骚》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苗裔(miáo yì)、孟陬(zōu)、踵武(zhǒng wǔ)
文学常识:楚辞代表作,中国文学史上首部长篇抒情诗。
意象意境:香草喻美德,美人喻君主,飞升象征理想追求。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肇锡余以嘉名”中“锡”的意思。
答案:通“赐”,赐予。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的思想情感。
答案:抒发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自身政治失意的悲愤。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艺术手法。
答案:以草木凋零喻年华流逝,用“美人”隐喻楚王,表达对国运衰颓的忧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