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七年级春课文原文

七年级春课文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七年级春课文原文:朱熹《春日》深度解析

引导语: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春日》以寻春为线索,通过泗水滨的绚烂春光,暗喻儒家思想如春风化雨。本文将呈现原文、译文、注释及多维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哲理与艺术匠心。

原文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在晴朗日子寻访春色到泗水岸边,

无限风光顷刻间焕然一新。

轻易便能感知东风的模样,

那万紫千红都是春天的容颜。

注释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胜,shèng,美好)

泗水:山东河流,孔子讲学之地,暗喻儒学源头

等闲:寻常、轻易(表现春意的扑面而来)

东风面:拟人手法,将春风具象为可辨识的面容

万紫千红:色彩修辞,既写实景又象征思想繁荣

创作背景

朱熹终生未曾踏足北方泗水,此诗作于南宋偏安时期。当时理学被斥为"伪学",诗人借虚拟的泗水寻春,表达对儒学真谛的追寻。诗中"新"字暗含对理学革新传统的自信。

作品解析

1. 双线结构:表层写踏青游春,深层写求道悟理,泗水意象贯穿古今

2. 矛盾修辞:"无边"与"一时"形成时空张力,突出顿悟之感

3. 哲理转化:尾句将具体景象升华为普遍真理,符合理学格物致知思维

4. 色彩隐喻:万紫千红既符合春季特征,又暗喻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

鉴赏范文

范文一:虚拟时空的哲学追问

朱熹创造性地构建了双重虚拟空间:物理上他未至泗水,历史上孔子时代的泗水早已不存。这种时空错位恰恰成为理学的绝妙隐喻——真正的儒学精神不在具体地域,而在"识得东风"的悟性中。诗中"一时新"的突变式体验,揭示真理认知往往来自瞬间的豁然开朗,与陆九渊"发明本心"之说异曲同工。

范文二:色彩的政治寓言

在庆元党禁的阴影下,"万紫千红"的绚烂描写具有反抗意味。当朝堂将理学打入冷宫时,诗人坚持认为真理如春天般不可阻挡。值得注意的是,朱熹选用柔性的春景而非刚烈意象,体现理学家"致中和"的处世智慧。这种以美学对抗政治的策略,在宋代文字狱频发的背景下尤为珍贵。

关于《春日》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朱熹为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此诗收入《千家诗》第七卷

核心意象:泗水(儒学圣地)、东风(思想启蒙)、万紫千红(学术繁荣)

艺术手法:双关语("寻芳"兼指赏春与求道)、虚实相生(虚拟的泗水游)

哲理要点:表面写认识春天的方法,实质探讨认知真理的途径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胜日:__________

(2)等闲:__________

答案:

(1)美好的日子

(2)寻常、轻易

解析:"胜"在古汉语中常表"美好","等闲"在唐诗宋词中多作"平常"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万紫千红总是春"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答案:揭示真理具有多样表现形式,如同春天通过万千景象呈现。体现朱熹"理一分殊"的哲学观——根本原理唯一,表现形态多元。

解析:需结合朱熹理学背景,不能仅停留在写景层面。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春日》与叶绍翁《游园不值》春景描写的异同

答案:同:都通过有限景物表现无限春意。异:朱熹诗理性色彩浓厚,以全景式描写展现思想维度;叶诗"一枝红杏"的细节描写更显生活情趣,蕴含意外惊喜的哲理。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等闲识得东风面"的艺术表现

答案:将无形春风人格化,"识得"二字突出主体认知的能动性。平淡语句中暗含认识论:真理的把握需要主体具备相应准备,与"格物致知"说相通。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本诗观点看待传统文化传承?

答案示例: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形式模仿,而在把握精神内核。如同"识得东风"而非记住所有春花,要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而非表面形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