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翻译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翻译

时间:2025-11-24 18:33:37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翻译及深度解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的经典篇章,展现了谋士唐雎以智慧和勇气捍卫国家尊严的故事。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文、背景解析等多维度解读这一历史名篇。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应该答应我!"

安陵君回答:"承蒙大王恩惠,用大块土地换我这小块,实在很好;然而这是从先王那里继承的土地,我希望能始终守住它,不敢交换!"

秦王很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注释

【易】交换。此处暗含秦国以强凌弱的企图。

【加惠】施加恩惠。表面客气实则暗含威胁。

【先王】指安陵国前代君主。唐雎以此强调领土主权的历史合法性。

创作背景

战国末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逐步吞并六国。安陵作为魏国附庸,虽仅五十里之地,却因战略位置重要成为秦国目标。公元前2025年,秦王政假意提出土地交换,实为试探。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典型的三段式对话结构,通过外交辞令的层层递进展现冲突升级。

2. 语言艺术:大量使用外交辞令中的婉转表达,如"甚善""弗敢"等,体现战国策士的语言智慧。

3. 思想内涵:揭示了小国面对强权时的生存智慧,彰显了"士"阶层的气节与胆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唐雎的辩术体现了战国策士的典型特征。面对秦王的威逼,他既不卑不亢地维护国家尊严,又巧妙地运用历史道义制约强权。文中"受地于先王"的表述,将领土问题上升到道德高度,使秦国难以公开违背当时的宗法伦理。这种以柔克刚的外交智慧,正是《战国策》记载的核心价值。

范文二

本文最精彩处在于对话中暗含的权力博弈。秦王以"五百里"利诱实为羞辱,安陵君以"先王"为由婉拒却暗含坚定。这种表面恭敬实则对抗的言语交锋,展现了小国在强权压迫下的生存策略。唐雎后来"挺剑而起"的举动,更是将文士的胆识与武士的勇武完美结合,塑造了中国文化中"儒侠"的经典形象。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易(交换)、加惠(施加恩惠)、说(通"悦")、终守(始终守护)

【文学常识】选自《战国策·魏策四》,反映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外交智慧

【艺术特色】对话体结构、婉转的外交辞令、人物形象的对比塑造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易:__________

(2)说:__________

答案:

(1)交换

(2)通"悦",高兴

二、主旨理解

问:唐雎是如何完成外交使命的?

答:通过据理力争的言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既维护了国家尊严,又迫使秦王暂时放弃吞并企图。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唐雎与蔺相如在外交策略上的异同

答案:两人都善用言辞维护国家利益,但唐雎更强调以死相拼的气概,蔺相如则更擅长利用外交规则周旋。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的表达效果

答:既表明安陵国土的历史合法性,又委婉表达坚守的决心,是典型的外交辞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