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潼关杜甫原文

潼关杜甫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8

潼关杜甫原文解析与鉴赏

杜甫《潼关吏》以战乱中的潼关为背景,通过官吏与行人的对话,揭露战争残酷与百姓苦难。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理解杜甫的忧国情怀与现实主义笔法。

原文

潼关吏

杜甫〔唐代〕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译文

士兵们匆匆忙忙,在潼关道上修筑城墙。

大城坚固如铁,小城高耸入云。

我问潼关官吏:修关是为防备胡人吗?

官吏邀我下马,指向山角:

“战栅排列如连云,飞鸟也难以越过。

胡人来犯只需坚守,何必担忧长安安危。

您看这险要之处,狭窄得仅容一辆车通过。

自古在此挥戟奋战,一人便可抵挡万军。”

可叹当年桃林之战,百万大军葬身黄河。

请告诫守关将领,千万别学哥舒翰的冒进!

注释

草草:匆忙劳苦貌,体现士兵的疲惫。

战格:防御工事,用“连云”夸张其密布之状。

桃林战:指756年哥舒翰在潼关战败,士兵溺死黄河的惨剧。

哥舒:哥舒翰,唐将因冒进出战导致潼关失守。

末两句以史讽今,暗讽统治者重蹈覆辙。

创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途经潼关,正值安史之乱后期。朝廷急于反攻,强征百姓修筑关隘。诗人目睹守军盲目自信,联想到三年前哥舒翰之败,写下此诗警示当权者。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问答推动叙事,前段写筑城场景,后段借官吏之口暴露军事侥幸心理,结尾陡然转入历史教训。

2. 语言:“铁不如”“万丈余”用夸张对比,突出关隘之险;“化为鱼”以比喻强化悲剧色彩。

3. 思想:批判急功近利的军事策略,体现杜甫“以民为本”的战争观。

鉴赏范文

范文一:对话中的历史回声

诗中官吏的夸耀与杜甫的忧虑形成尖锐对立。“飞鸟不能逾”的自信,恰是哥舒翰当年轻敌的翻版。诗人用“要我下马行”的细节,将读者拉入现场,最终以“慎勿学哥舒”的疾呼,完成对历史的叩击。这种借个体对话折射集体命运的手法,正是杜甫“诗史”特质的体现。

范文二:数字背后的苍生泪

“百万化为鱼”五字力透纸背。杜甫不直接描写尸体,而用黄河鱼群吞噬生命的意象,将抽象伤亡转化为具象画面。与开篇“草草”筑城的士兵相呼应,揭示战争无论胜负,承受代价的永远是普通百姓。这种对微观生命的凝视,使其超越一般讽喻诗,具有永恒的人道主义价值。

关于《潼关吏》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杜甫“三吏三别”之一,反映安史之乱中期的社会现实。

关键字词:草草(cǎo cǎo,忙碌貌)、战格(zhàn gé,防御工事)、哥舒(Gē shū,人名)。

意象分析:“连云列战格”象征虚妄的安全感,“桃林战”意象承载历史批判。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丈人视要处”的“丈人”:

答案:对长者的尊称,此处指杜甫。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人为何提及“桃林战”?

答案:借古讽今,警示统治者避免重蹈哥舒翰冒进致败的覆辙。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艺术效果。

答案:用时空压缩手法,“万古”与“一夫”形成张力,突出潼关天险的同时,暗含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反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