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曹操原文:慷慨悲歌中的求贤与壮志
引导语:曹操《短歌行》以酒为引,抒写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贤才的渴求及统一天下的雄心,展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典型风格。
原文: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饮酒高歌,人生能有多少岁月!
如同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太多。
激昂慷慨,难忘心中忧思。
如何排解忧愁?只有美酒杜康。
学子青色衣领,长久牵动我心。
只为招纳贤才,至今沉吟低唱。
鹿群呦呦鸣叫,共食野地艾蒿。
我有尊贵宾客,奏瑟吹笙相迎。
贤才如天上明月,何时才能摘取?
忧虑从心底涌出,无法断绝消散。
穿越纵横小路,屈尊前来探望。
久别重逢欢宴,感念往日情谊。
月光皎洁星稀疏,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徘徊三圈,哪个枝头可栖?
山不嫌土石堆积,海不嫌水流汇入。
效仿周公吐哺之礼,让天下人心归附。
注释:
杜康:传说中造酒始祖,此处代指美酒。
青青子衿:典出《诗经·郑风》,借指贤才。
呦呦鹿鸣:化用《诗经·小雅》句,喻招贤纳士。
契阔:久别重逢之意。
周公吐哺:典出《史记》,形容礼贤下士。
乌鹊南飞:隐喻贤才寻找明主。
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战败后,曹操为扭转局势而作。时年五十四岁的曹操面临人才流失、统一受阻的困境,诗中既有岁月蹉跎的焦虑,更有广纳贤才以图霸业的迫切。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四言为主间杂五言,形成顿挫节奏。前八句写人生忧思,中八句述求贤若渴,后八句抒政治抱负,三层递进。
2. 艺术手法:双关语运用精妙,"子衿"既指衣领又喻贤才;"乌鹊"既写实景又喻人才流向。
3. 思想内核:将个人生命意识("朝露"之喻)与政治理想("天下归心")熔铸一体,展现建安风骨的典型特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忧"字贯穿始终,形成独特的情感张力。开篇"去日苦多"是生命本体之忧,"忧思难忘"是功业未成之忧,"忧从中来"是人才难得之忧。这种多重忧虑通过酒意象串联,最终升华为"天下归心"的政治宣言。曹操将汉乐府的通俗句式与《诗经》的典雅用典完美结合,在酒樽与明月之间,完成了个体生命与时代使命的诗意对话。
范文二
末四句堪称全诗精神制高点。"山不厌高"二句以自然物象的包容性,暗示政治家的胸襟气度;"周公吐哺"的典故运用,既显示对儒家传统的尊重,又暗含超越前贤的野心。值得注意的是"乌鹊南飞"的意象选择,赤壁战后江东成为人才聚集地,曹操借飞鸟择枝的困境,既流露人才流失的隐忧,又展现招揽贤士的自信,这种矛盾心理正是建安乱世枭雄的典型心态。
关于《短歌行》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杜康(酒代称)、子衿(贤才代称)、契阔(久别)、吐哺(礼贤典故)
2. 文学常识:建安文学代表作品,四言诗复兴之作,曹操"借古乐府写时事"的创作特点
3. 意象体系:朝露(生命短暂)、明月(理想难及)、乌鹊(贤才流向)、山海(政治胸襟)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去日苦多:__________
(2)枉用相存:__________
答案:
(1)逝去的时光太多
(2)屈尊前来问候
二、主旨理解
题目:"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答案:表现作者招纳贤才的广阔胸襟和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化用《管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的哲理,强调包容方能成就伟业。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曹操《短歌行》与刘邦《大风歌》的抒情方式差异
答案:《短歌行》通过比兴手法委婉表达政治诉求,《大风歌》直抒胸臆宣泄胜利豪情;前者重理性思考,后者重情感宣泄,体现不同历史处境下的创作差异。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艺术效果
答案:营造清冷孤寂的夜景氛围,"稀"与"飞"形成视觉动感,隐喻乱世人才流动现象。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体现建安诗歌"以景写情"的典型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