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黄河颂光未然原文

黄河颂光未然原文

时间:2025-11-24 17:00:03

黄河颂光未然原文解析与鉴赏

《黄河颂》是诗人光未然于1939年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核心篇章,以黄河为象征,讴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等多维度解析这部抗战时期的经典诗作。

原文

黄河颂

光未然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译文

啊,朋友!

黄河用它的英雄气概,

奔腾在亚洲大地;

它展现着我们民族的精神:

既伟大又刚强!

此刻,

我们面对黄河,

献上这首颂歌。

注释

"英雄的气魄":采用拟人手法(pì rén shǒu fǎ),赋予黄河人格化的战斗意志。

"亚洲的原野":地理空间的强调,突出黄河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地位。

"伟大而又坚强":并列式形容词组(bìng liè shì xíng róng cí zǔ),形成排比气势。

创作背景

1938年武汉会战后,光未然随抗敌演剧队渡黄河时目睹惊涛,次年1月在延安窑洞完成创作。时值战争相持阶段,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呼告式开头,形成对话感;主体部分通过三个意象群递进展开。

2. 语言艺术:多用短句与感叹词,如"啊"字重复出现,增强抒情力度。

3. 思想内核:将自然景观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图腾,实现地理意象到文化符号的转换。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英雄的气魄"四字堪称诗眼。光未然突破传统黄河书写中"母亲河"的柔美意象,创造性地赋予其战士品格。这种审美转化与抗战时期需要刚健文学的需求深度契合,通过自然物的崇高美唤起民众抗争意识。

范文二

作品的空间建构极具张力。"亚洲的原野"既点明地理坐标,又暗含东方文明与西方侵略者的对抗语境。诗人通过地域符号的强化,将黄河的奔流态势转化为历史洪流不可阻挡的隐喻,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哲学提升。

关于《黄河颂》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光未然与冼星海合作完成《黄河大合唱》,本诗为朗诵部分。

2. 艺术手法:拟人、排比、呼告的复合运用。

3. 意象分析:黄河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具有双重象征意义。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气魄"在诗中的特殊含义

答案:指黄河所体现的刚健勇毅的精神气质

解析:需结合抗战背景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歌末段"唱出我们的赞歌"的深层用意

答案:既是文艺战士的创作宣言,更是全民抗战的精神动员

解析:注意人称代词"我们"的集体性指向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意象

答案:李白侧重自然伟力的审美呈现,光未然强调人文精神的象征寄托

解析:时代语境差异导致意象功能分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