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后赤壁赋苏轼原文

后赤壁赋苏轼原文

时间:2025-11-24 17:36:02

后赤壁赋苏轼原文

《后赤壁赋》是北宋文豪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以赤壁夜游为线索,通过虚实相生的笔法,展现超然物外的哲思与人生感悟。

原文

后赤壁赋

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此处省略部分原文)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返回临皋亭。

两位客人跟随我,走过黄泥坂。

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部凋落。

人影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

环顾四周心生欢喜,边走边唱互相应答。

注释

雪堂:苏轼在黄州所筑居所,因大雪中建成得名。

黄泥之坂(bǎn):黄州城东一段黄土斜坡。

行歌相答:边走边吟诗唱和,体现文人雅趣。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已三年。正织失意中,他常借山水排遣忧思。前次游赤壁作《前赤壁赋》后,此次冬夜重游,心境更为超脱。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赋体主客问答形式,现实游踪与梦境交织。

2. 语言艺术:白描与夸张并用,"划然长啸"等动词极具张力。

3. 思想内涵:由"江山不可复识"的怅惘,升华至"物与我皆无尽"的豁达。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后赤壁赋》最精妙处在于时空的层叠。开篇实写冬夜清冷之景,中段忽插入"孤鹤横江东来"的幻境,结尾"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留下永恒悬念。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将贬谪文人"人生如梦"的感慨表现得含蓄而深刻。

范文二

苏轼在赋中完成两次精神超越:先是面对"断岸千尺"的险峻不再恐惧,后借道士化鹤的典故消解生死执念。这种超越并非道家避世,而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在认清生命局限后,依然保持对自然的挚爱。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苏轼"赤壁三咏"(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关联与区别。

关键字词:坂(bǎn)、巉(chán)岩、划(huá)然、冯(píng)虚御风。

意象分析:"孤鹤"象征高洁人格,"幽宫"暗喻正织困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冯虚御风"中"冯"的意思

答案:通"凭",依托之意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表达何种情感?

答案:既有时光流逝的怅惘,又有超然物外的觉醒,体现苏轼"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前后《赤壁赋》的情感差异

答案:前赋侧重"哀吾生之须臾"的忧患,后赋更多"放乎中流"的旷达,反映作者心境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