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问对古文原文译文
《渔樵问对》是北宋理学家邵雍创作的哲学对话体散文,通过渔夫与樵夫的问答探讨天地至理与人生智慧。文章以浅显的对话揭示深刻的宇宙观,展现了宋代文人以日常见闻悟道的思想特色。
原文
渔樵问对 [宋]邵雍
渔者垂钓于河,樵者负薪而过。
樵问渔曰:"子之钓也,可得闻乎?"
渔曰:"吾钓非钓,得非得,寓形天地,复何为哉?"
樵曰:"噫!微哉!请竟其说。"
渔曰:"天得地而覆载,地得天而静专..."
译文
渔夫在河边垂钓,樵夫背着柴薪经过。
樵夫问渔夫:"您的钓鱼之道,能说给我听吗?"
渔夫回答:"我钓的不是鱼,得也不是真得,不过暂寄形体于天地,又何必执着?"
樵夫感叹:"啊!精妙啊!请您详细解说。"
渔夫说:"天得地才能覆载万物,地得天才能安静守一..."
注释
寓形天地:寄寓形体于天地之间,体现道家"万物逆旅"的宇宙观。
静专(jìng zhuān):《周易》用语,指大地安静守一的特性。
覆载:天覆地载,语出《中庸》,喻包容养育之功。
艺术表现:问答体层层推进,以日常劳动隐喻哲学思考,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邵雍晚年隐居洛阳,筑"安乐窝"研习易理。当时理学兴起,文人多通过观物取象探究天道。此文成书于熙宁年间,正是王安石变法引发思想论争的时期。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论语》式对话体,通过十二组问答展开论述,逻辑严密。
2. 语言艺术:善用"钓非钓""得非得"等矛盾修辞,暗合《老子》"正言若反"的表达方式。
3. 思想内涵:融合《周易》"天人合一"观与庄子齐物思想,提出"以物观物"的认识论。
4. 历史价值:开创宋代以日常生活阐发哲理的文风,影响后世《鹤林玉露》等笔记文体。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渔樵问对》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化玄理为家常。文中渔夫答"吾钓非钓",看似矛盾却暗藏机锋。这种表达既承袭禅宗公案"说似一物即不中"的思维,又发展出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实践品格。邵雍将抽象的宇宙生成论,转化为渔樵对话中可触摸的生活智慧,使"天地之道"具象为垂钓负薪的日常场景。
范文二
文本在思想史上具有桥梁意义。渔夫论"天得地而覆载"时,实际构建了理气论的雏形。这种以阴阳互动解释万物生成的模式,既不同于汉儒的天人感应说,又为朱熹"理在气先"说提供思维范式。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过劳动人民的视角阐述哲理,打破了魏晋以来清谈玄学的精英话语传统,体现宋代文化平民化的趋势。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静专(jìng zhuān)、覆载(fù zài)、寓形(yù xíng)
文学常识:邵雍为"北宋五子"之一,著作《皇极经世》开创象数学派
意象分析:渔樵象征隐逸文化,钓鱼动作隐喻求道过程
哲学概念:"以物观物"认识论、"天地之道"宇宙观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寓形:__________
(2)覆载:__________
答案:
(1)寄托形体
(2)天覆地载,指包容养育
二、主旨理解
题目:渔夫"钓非钓"的说法体现了怎样的哲学思想?
答案:体现道家超越形迹、追求本真的思想,强调认识事物本质比表面现象更重要。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渔樵问对》与《庄子·秋水篇》对话体的异同
答案:同:都通过问答揭示哲理。异:庄子多用寓言故事,邵雍直接以日常对话说理;庄子主张齐物逍遥,邵雍强调观物穷理。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天得地而覆载,地得天而静专"的修辞效果
答案:运用对偶句式形成天地互文的格局,"覆载"与"静专"动静相生,形象表现宇宙运行的和谐关系。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钓非钓"思想看待现代教育?
答案示例: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传授,更要启发思维;如同钓鱼不在得鱼,而在感悟过程,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