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明月几时有苏轼原文

明月几时有苏轼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明月几时有苏轼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中秋咏月名篇,以奇逸的想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作者对人生际遇的旷达态度。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原作全貌、创作背景及苏轼"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何时开始出现?我举杯询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仙宫,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乘着清风返回天界,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高处寒冷难耐。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哪像在尘世之间。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失眠的人。

月亮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何总在人们分离时变圆?

人生难免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难以周全。

只愿亲人平安长久,虽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月光。

注释

【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时苏轼任密州知州。

【子由】苏轼弟弟苏辙的字,二人感情深厚。

【琼楼玉宇】美玉建造的楼宇,指月宫。典出《大业拾遗记》。

【不胜寒】化用《明皇杂录》中唐玄宗游月宫"寒气逼人"的典故。

【婵娟】形态美好的样子,此处代指明月。语出《诗经·陈风》。

创作背景

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任上,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因与新政不合,苏轼自请外放已七年。中秋之夜独对明月,既抒政治失意之郁,又发兄弟离别之思,更透出超越现实的哲人胸襟。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上阕写把酒问月的超逸之思,下阕转朱阁照人的现实之叹,最后以哲理感悟作结。

2. 艺术手法:以"月"为意象纽带,虚实相生,将神话想象与人生体验熔铸一体。

3. 思想内涵:通过月亮的自然规律,阐释人生缺憾的必然性,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4. 语言特色:行云流水般的散文化笔调,九次转韵形成跌宕起伏的韵律美。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苏轼在中秋月夜完成了一次精神的飞升与回归。开篇"把酒问青天"的醉态发问,带着屈原《天问》式的宇宙意识。欲归天界又恐"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实则是入世与出世的思想博弈。词人最终选择在人间"起舞弄清影",这种超越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智慧。"但愿人长久"的祝愿,将个人情怀升华为普世的人文关怀。

范文二

该词展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月文化思维。上阕对月宫的瑰丽想象延续了李白的浪漫传统,下阕"人有悲欢离合"的哲理感悟则发展了张若虚的宇宙意识。苏轼的独特在于:既承继了前人"问月"的传统,又以"此事古难全"的理性认知超越了单纯的感伤。结尾"千里共婵娟"化用谢庄《月赋》的意境,却赋予其更温暖的人间情味,体现了宋诗"以理节情"的美学特征。

关于《水调歌头》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1. 琼楼玉宇(qióng lóu yù yǔ):月宫的美称

2. 不胜寒(bù shèng hán):经受不住寒冷

3. 绮户(qǐ hù):雕花的门窗

4. 婵娟(chán juān):形态美好,代指明月

【文学常识】

1. 词牌来源:《水调歌头》源于隋炀帝开凿运河时所作的《水调歌》

2. 创作时间: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39岁

3. 历史地位:南宋胡仔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不胜寒:__________

(2)绮户:__________

答案:

(1)经受不住

(2)雕花的门窗

解析:需结合古代建筑文化理解具体意象。

二、主旨理解

题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以自然规律观照人生际遇,承认缺憾的必然性,表现出理性达观的生活智慧。

解析:两句形成精妙的类比关系,是苏轼哲学思想的诗意表达。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苏轼《水调歌头》与李白《把酒问月》的情感差异。

答案:李白侧重抒发个体生命的飘忽感,苏轼则在承认人生局限后选择积极面对;前者充满仙道色彩,后者更具理性精神。

解析:两篇虽同属"问月"传统,但体现了唐宋文人不同的精神特质。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艺术表现。

答案:以动态的月下独舞化解"欲归去"的矛盾,用"清影"的意象将天上人间融为一体,体现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解析:"何似"的反问句式强化了人间值得的肯定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