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屈原高中原文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展现了其忠君爱国、追求理想的情怀,以及遭遇排挤后的愤懑与彷徨。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这一浪漫主义长诗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核。
原文
离骚
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译文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
我的父亲名叫伯庸。
岁星在寅年的正月,
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父亲观察我初生的气度,
赐予我美好的名字。
给我取名叫正则,
表字叫作灵均。
注释
帝高阳:传说中上古帝王颛顼,楚国贵族自认其后裔。
摄提(shè tí):岁星纪年法中的寅年。
孟陬(zōu):农历正月。
肇锡(zhào xī):开始赐予。
正则/灵均:屈原自述名字寓意,隐含对正直品格的追求。
创作背景
公元前4世纪,屈原遭楚怀王疏远,被流放江南。楚国政治腐败,强秦虎视眈眈。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危机交织,以瑰丽想象抒发忧愤,开创"骚体"诗风。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全诗373句,分自述身世、现实批判、神游求索三部分,体现"现实-超现实-回归"的环形叙事。
2. 艺术手法:大量使用香草意象(江离、秋兰)象征高洁,借神话人物(羲和、望舒)构建奇幻境界。
3. 思想内涵:通过"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展现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美。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离骚》的象征系统构成独特的诗歌宇宙。诗人以"纫秋兰以为佩"的服饰描写,将品德修养具象化为视觉意象。当"众女嫉余之蛾眉"时,政治倾轧被转化为性别叙事,这种"男女君臣"的隐喻传统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尤其"制芰荷以为衣"的宣言,更成为士人精神独立的经典表达。
范文二
屈原在《离骚》中创造的"三次求女"情节耐人寻味。宓妃的傲慢、有娀之女的不可即、二姚的未得,实际隐喻对理想政治的追寻失败。这种将政治诉求转化为爱情叙事的书写策略,既避免了直白的政治批评,又通过情感挫折强化了悲剧性。司马迁评价"蝉蜕于浊秽"正是对此种艺术处理的精准把握。
关于《离骚》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謇謇(jiǎn):忠贞貌
溘(kè)死:突然死亡
侘傺(chà chì):失意貌
文学常识: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楚辞体代表,句式灵活多用"兮"字
意象系统:
香草美人:象征品德与理想
路/车马:喻指人生追求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纫秋兰以为佩
(2)余固知謇謇之为患
答案:
(1)连缀
(2)忠直敢言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题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案:展现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虽处困境仍坚持理想追求。
三、艺术特色
题目:分析《离骚》中"香草美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自然物象的人格化,将抽象的政治道德具象化,形成独特的象征系统,增强诗歌的含蓄美与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