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出处与解析
本文解析《孟子·告子下》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名段的哲学内涵与教育意义,包含原文、译文、注释及考试重点,揭示逆境成才的儒家思想精髓。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舜从田间劳作中兴起,
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提拔,
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获举荐,
管仲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
孙叔敖从海滨隐居处被起用,
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赎回。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使命降给某人时,
必定先磨砺他的意志,
劳累他的筋骨,
使他经受饥饿,
让他穷困潦倒,
做事屡遭挫折,
以此激发其心志,坚韧其性情,
增强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注释
畎亩(quǎn mǔ):田间沟垄,指农耕生活
版筑:古代筑墙技术,傅说曾为筑墙奴隶
动心忍性:使内心警觉,性格坚韧
曾益:通"增",增加
历史典故:连续列举六位从底层崛起的贤者,形成排比气势
修辞手法:"苦其心志...乱其所为"采用层递式铺排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争霸,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此章针对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通过历史案例论证逆境对人格塑造的作用,体现儒家"艰难玉成"的人才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先例证后说理,六组历史案例构成排比论证
2. 语言艺术:动词"发""举"精准对应人物出身,"苦""劳""饿"形成递进
3. 思想内核:揭示"困境-磨练-成才"的辩证关系,突破阶层固化的乐观主义
4. 教育价值:将个人奋斗纳入天命观体系,赋予苦难崇高意义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此段以排山倒海之势列举六位寒门贤相,打破"血统论"的世袭观念。尤其"天将降大任"的论断,将个体命运与天道关联,使逆境获得形而上的解释。"苦其心志"至"乱其所为"的五重考验,构成完整的淬炼体系,其中"空乏其身"与"动心忍性"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锻造。这种"主动受难"的哲学,成为后世"宝剑锋从磨砺出"的精神源头。
范文二
文本的修辞智慧值得玩味。六个"举于..."句式如阶梯层层推进:舜代表原始农耕,傅说象征手工业,胶鬲对应商业,管仲体现司法系统,孙叔敖关联地理边疆,百里奚直指奴隶阶层。这种设计涵盖当时所有社会底层,使论证具有普适性。"行拂乱其所为"的"拂"字尤妙,既指外部阻碍,又含内心冲突,暗示成大事者必须突破主客观双重困境。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畎(quǎn)、鬲(gé)、曾(zēng)通"增"
文学常识:孟子"生于忧患"说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承继关系
意象分析:"筋骨""体肤"构成身体意象群,"心志""性情"形成精神意象群
哲学要点:儒家"反求诸己"与道家"柔弱胜刚强"的差异比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发于畎亩:_________
(2)空乏其身:_________
答案:
(1)兴起于
(2)使...资财缺乏
解析:注意"发"的特殊用法及"空乏"的使动用法。
二、主旨理解
题目:"所以动心忍性"的"所以"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
答案:此处表手段而非结果,意为"用来...的方法"。
解析:文言"所以"常表手段或原因,需结合语境判断。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孟子与屈原的逆境观差异。
答案:孟子强调逆境造就人才,具有实用理性;屈原侧重困境中的精神坚守,更具悲剧色彩。
解析:需结合《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等句分析。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行拂乱其所为"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行为受阻的具象描写,表现人才成长的必然挫折,"拂"字兼有外力阻碍与内心挣扎的双重意味。
解析:注意动词选择的精确性。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天将降大任"的当代意义。
答案示例:当代青年面对竞争压力,可从中获得三点启示:1. 将困难视为成长契机 2. 在基层实践中积累能力 3. 培养抗挫折心理素质。
解析:需避免简单比附,注重精神内核的现代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