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木兰辞古诗原文

木兰辞古诗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木兰辞古诗原文

《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代表作,讲述女子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展现其忠孝两全的品格与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这首叙事诗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原文

木兰辞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节选)

译文

织布机声断续响,木兰对着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声音,只听见木兰叹息。

问她心里想什么,问她心中忆何事。

她说没有想什么,也说没有忆何事。

昨夜看见征兵文书,可汗正在大规模征兵。

征兵名册十二卷,每卷都有父亲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

愿意去买鞍马,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注释

唧唧:拟声词,织机声。此处暗含木兰心事沉重。

军帖:征兵文书。反映北朝战事频繁的社会背景。

市鞍马:购买战具。凸显木兰决绝的从军准备。

替爷征:“爷”指父亲,体现孝道与责任感的统一。

创作背景

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冲突不断。《木兰辞》诞生于北魏后期,融合鲜卑族与汉族文化,通过民歌形式记录民间英雄叙事。当时女性参与军事并非孤例,《魏书》载有“女子为军”的记载。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五言为主杂以七言的乐府句式,叙事脉络清晰,从“叹息”到“出征”层层递进。

2. 语言艺术:善用复沓(如“问女何所思”)、对偶(“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增强节奏感。

3. 思想内涵:突破“女织男战”的传统性别分工,体现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木兰辞》的叙事张力在于“织”与“战”的意象对比。开篇“当户织”是典型女性劳作场景,而“市鞍马”则突转男性化行动。这种反差不仅推动情节,更暗示木兰对性别角色的超越。诗中“愿为”二字尤为关键,主动选择赋予其英雄气质,迥异于被动牺牲的贞烈女性形象。

范文二

民歌的集体创作特性使《木兰辞》具有多重解读空间。“可汗”与“天子”称谓混用,折射北朝民族融合的历史真实。结尾“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诘问,既是对战场同袍的幽默回应,亦暗含对性别本质的思考。这种超越时代的平等意识,正是其永恒魅力的核心。

关于《木兰辞》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机杼(zhù):织布机

可汗(kè hán):古代北方民族首领称谓

文学常识

北朝民歌代表作,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意象分析

“黄河”“黑山”等边塞意象烘托战争氛围

“明堂”场景象征权力秩序与身份回归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愿为市鞍马”中“市”的含义。

答案:购买。此处作动词用,体现木兰的行动力。

二、主旨理解

题目:木兰“不用尚书郎”反映怎样的价值观?

答案:淡泊名利、重视亲情,体现民间英雄的质朴本色。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木兰辞》与《陌上桑》中的女性形象差异。

答案:罗敷通过智慧捍卫贞洁,木兰则以行动突破性别限制。前者坚守传统,后者开拓新范。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艺术效果。

答案:对仗工整,时空压缩。“百战”与“十年”形成张力,凸显战争残酷与幸存不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