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前赤壁赋苏轼原文

前赤壁赋苏轼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前赤壁赋苏轼原文

引导语:北宋文豪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赤壁泛舟时写下这篇旷世名作,以水月为喻探讨宇宙人生,展现超然物外的哲思与豁达胸襟。下文包含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

元丰五年秋,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乘船漫游赤壁。

清风缓缓吹拂,江面波澜不惊。举起酒杯劝客共饮,吟诵《诗经》中咏月佳句。

片刻间,明月从东山升起,在斗宿牛宿间徘徊。

白露弥漫江面,水光与天相接。任凭小舟随意漂荡,越过苍茫万顷碧波。

胸怀浩荡似乘风凌空,不知停驻何处;身形飘摇如超脱尘世,化作飞仙登临天界。

注释

【既望】农历十六日。"望"指十五日,"既"表示已过。

【属(zhǔ)客】劝客饮酒。属,通"嘱"。

【斗牛】星宿名,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与牛宿。

【冯(píng)虚御风】典出《庄子·逍遥游》,意为凌空乘风。

【羽化】道教术语,指飞升成仙。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团练副使。政治失意期间,他多次游览城西赤鼻矶(误作三国赤壁),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与友人杨世昌月夜泛舟,写下这篇文赋。此时苏轼已完成思想蜕变,形成"物与我皆无尽"的宇宙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主客问答体,以"乐-悲-悟"为情感脉络,最终达成哲学超越。

2. 语言艺术:骈散结合,既有"白露横江"的工整对仗,又有"逝者如斯"的散句议论。

3. 思想内核:通过水月之辩阐发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体现道家齐物思想与儒家积极精神的融合。

4. 意象运用:以"清风明月"为澄明之境,"一苇扁舟"喻人生漂泊,"江上箫声"表历史沧桑。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构建了双重时空维度:横向的赤壁夜游与纵向的历史追忆。当"舳舻千里"的战争风云化作"渔樵问答"的日常闲谈,英雄霸业终成笑谈。这种历史虚无感并非消极,而是通过"物与我皆无尽"的哲思获得解脱。文中"逝者如斯"的江水既是孔子感叹的时光载体,又被赋予"未尝往也"的新解,展现苏轼对传统时空观的突破。

范文二

赋中主客对话实为苏轼内心的矛盾外化。客之悲源于对生命短暂的恐惧,代表世俗认知;苏子之答则展现哲人智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惟江上之清风"一段,将自然景物转化为精神资源: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却能为心灵提供永恒慰藉。这种"造物者之无尽藏"的发现,正是苏轼在政治低谷中保持精神自由的密钥。

关于《前赤壁赋》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北宋古文运动代表作品,"文赋"体裁的典范,与《后赤壁赋》构成姊妹篇。

2. 关键字词:属(zhǔ)客、冯(píng)虚、嫠(lí)妇、舳舻(zhú lú)、匏(páo)樽。

3. 典故出处:"逝者如斯"出自《论语》,"沧海一粟"化用《庄子》,"月明星稀"源自曹操《短歌行》。

4. 核心意象:江水(时间永恒)、明月(哲理澄明)、箫声(历史悲慨)、扁舟(人生漂泊)。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

(2)逝者如斯:__________

答案:

(1)任凭小船漂往

(2)流逝的江水

解析: "如"在古文中常作动词"往"解,"斯"为代词指代江水。

二、主旨理解

题目: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表现作者拥抱自然、超脱功利的精神境界,将自然之美转化为永恒的精神财富。

解析: 此句是对"物与我皆无尽"理念的具体实践,需结合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转变理解。

三、比较鉴赏

题目: 比较《前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感差异。

答案: 赋作通过哲学思辨达成豁达,体现静态超越;词作借周瑜抒壮志难酬之慨,呈现动态激昂。前者重理趣,后者重情怀。

解析: 两篇同写赤壁,但文体差异导致表达方式不同,需注意苏轼黄州文学的多维面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