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蒹葭诗经原文

蒹葭诗经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蒹葭诗经原文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以秋水伊人的意象传达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寻。本文包含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朦胧意境与永恒哲思。

原文

蒹葭(《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芦苇茂密青苍,白露凝结成霜。

我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另一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她仿佛在水中央。

芦苇繁密葱郁,白露尚未干透。

我思念的那个人,就在岸边那头。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陡峭难走。

顺流而下去寻她,她仿佛在水中沙洲。

芦苇茂盛鲜明,白露还未消尽。

我思念的那个人,就在水边尽头。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迂回曲折。

顺流而下去寻她,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苇,象征飘摇不定的追寻。

伊人:心中所思慕之人或理想,具有朦胧性。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喻艰难追寻。

晞(xī):干,体现时间流逝。

艺术手法:重章叠句强化意境,虚实相生的空间转换。

创作背景

《蒹葭》产生于春秋时期的秦国,秦风多写征战与思慕,此篇或为民间恋歌,亦可能隐喻贤者难求。芦苇与秋水的意象,折射先秦人对自然与命运的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三章复沓,仅变换数字,形成回环韵律。

2. 语言:双声叠韵词(如“苍苍”“萋萋”)增强音乐性。

3. 思想:揭示理想可望不可即的永恒困境。

4. 艺术:秋水伊人的意象体系,开创中国诗歌朦胧美传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蒹葭》以“水”为媒介构建追寻的哲学空间。伊人始终“在水一方”,却随视角变化呈现“中央”“坻”“沚”的位移,实为追寻者心理投射。这种虚实交织的手法,比《楚辞·湘夫人》的“帝子降兮北渚”更显抽象,成为后世“求之不得”母题的源头。

范文二

芦苇与白露的意象群暗含时间流逝。从“为霜”到“未晞”“未已”,暗示从黎明到日出的过程,而追寻始终未果。这种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阻隔,与《古诗十九首》的“相去日已远”异曲同工,但更富象征意味,展现先秦人对生命局限的朴素认知。

关于《蒹葭》的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湄(méi)、沚(zhǐ)

文学常识:《诗经》六义中属“风”,重章叠句的典型代表

意象分析:秋水象征阻隔,伊人象征理想,芦苇暗示飘零

名句默写:“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常考情景式默写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蒹葭苍苍”中“苍苍”的含义。

答案:茂盛青翠的样子。

解析:叠词表状态,需结合植物意象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道阻且长”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既写实景行路艰难,又隐喻追寻理想的艰辛,强化可望难即的怅惘。

解析:注意双关义,需联系上下章相似句式。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蒹葭》与《关雎》的情感表达差异。

答案:《关雎》直抒“寤寐求之”的炽烈,《蒹葭》则以朦胧意境表现求而不得的忧郁,后者更显含蓄深远。

解析:从意象选择与情感浓度角度对比。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蒹葭》阐释“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答案示例:诗中对伊人的追寻,恰如人类对理想的永恒探索——虽知“道阻且长”,仍不断“溯洄从之”,这种精神本身已超越结果的意义。

解析:需跳出爱情诗框架,上升到哲学层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