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苏洵原文:历史兴亡的镜鉴与谋略之思
北宋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以战国诸侯覆灭为镜,剖析"赂秦而力亏"的亡国根源,其犀利的史论笔法和缜密的逻辑架构,成为古代议论文典范。本文完整呈现原文、译注及深度解析,揭示"弊在赂秦"的核心论点如何映照现实政治智慧。
六国论(北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译文
六国灭亡并非兵器不锋利或战术不当,根本弊端在于贿赂秦国。行贿导致国力亏损,这才是灭亡的主因。
有人质疑:六国相继灭亡,都因贿赂秦国吗?回答:不贿赂的国家因邻国行贿而灭亡。失去强力外援便难以独存,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
秦国除武力攻占外,通过受贿获得小则城镇、大则城池。比较受贿所得与征战所得,前者效益高达百倍;诸侯因行贿损失的领土,也百倍于战败割地。可见秦国最大利益与诸侯最大祸患,本就不在战争本身。
回想六国先祖栉风沐雨开辟疆土,后代却轻易将土地拱手让人。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换取短暂安宁,待秦军再来时已无险可守。
注释
【弊在赂秦】"赂"(lù)指财物贿赂,此处特指割地求和。开篇立论如刀劈竹,直指问题本质。
【暴霜露】"暴"(pù)通"曝",凸显创业艰辛。与"如弃草芥"形成强烈对比,增强批判力度。
【尺寸之地】典故化用《战国策》"得寸则王寸,得尺则王尺",强调领土积累之难。
【一夕安寝】夸张手法揭露赂秦政策的短视,四个时间副词连用构成紧迫节奏。
创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年间,北宋每年向辽、西夏输送岁币达银三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苏洵目睹朝廷以财帛换和平的国策,借古讽今创作此文。其子苏轼后来在《教战守策》中延续了这一战略思想。
作品解析
1. 结构艺术:采用"总-分-总"框架,先立核心论点,再分说"赂者""不赂者"两种灭亡模式,最终归结"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教训。
2. 对比手法:先祖"暴霜露"与子孙"如弃草芥"的纵向对比;秦"获邑得城"与诸侯"割地求和"的横向对比,强化说理效果。
3. 语言特色:善用短句与排比,"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等句形成递进式压迫感。
4. 思想价值:超越就事论事,揭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战略误判,对后世外交政策具有警示意义。
范文一
论史笔如刀的批判力量
苏洵将六国史实转化为逻辑严密的论证标本。"较秦之所得...其实百倍"的数字对比,揭示出政治博弈中隐藏的成本收益法则。文中"思厥先祖父"的追溯,不仅是为增强情感张力,更是构建"创业-守成"的完整叙事链。当"尺寸之地"与"举以予人"形成强烈反差时,历史教训便具有了穿透时代的锋芒。这种将具体史实抽象为政治规律的能力,正是唐宋八大家史论的独特价值。
范文二
赂秦政策的博弈论解读
文章暗合现代博弈论的"囚徒困境"模型:单个诸侯行贿或许能暂缓危机,但集体性贿赂反而加速了系统崩溃。"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断,恰似纳什均衡中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经典案例。苏洵虽无现代经济学工具,却通过"强援-独完"的依存关系分析,触及了国际政治中的联盟脆弱性。这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使《六国论》成为古代战略分析的范本。
关于《六国论》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赂(lù)秦、暴(pù)霜露、厥(jué)先祖父、草芥(jiè)、积威之劫
2. 文学常识:苏洵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属史论类散文
3.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齐赵燕三国例)、对比论证(秦得地与诸侯失地)、类比论证(抱薪救火)
4. 核心意象:"尺寸之地"象征主权尊严,"草芥"比喻轻弃国土的执政者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弊在赂秦:__________
(2)暴霜露:__________
答案:
(1)以财物贿赂他国
(2)暴露在霜露中,形容创业艰辛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不赂者以赂者丧"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规律?
答案:揭示国际关系中盟国相互依存性,局部妥协会导致整体战略失衡。用现代术语说就是"安全困境"。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苏洵《六国论》与贾谊《过秦论》的立论角度差异。
答案:苏文聚焦诸侯外交失策,贾文侧重秦朝统治过失;前者采用逻辑推演,后者善用铺陈排比。共同点是都通过历史分析服务现实政治。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的修辞效果。
答案:用"草芥"比喻国土,形象化批判统治者的短视;"不甚惜"与"暴霜露"形成代际对比,强化历史纵深感。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六国论》观点,谈谈对当代国际关系中"以妥协求和平"现象的看法。
答案示例:苏洵揭示的"力亏"规律仍具现实意义。适度让步或有必要,但核心利益上的持续退让终将动摇国本。需区分战术性妥协与战略性投降的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