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诗经原文
《关雎》是《诗经》首篇,以水鸟和鸣起兴,描写君子对淑女的追求与思慕,展现先秦时期淳朴真挚的情感表达方式。本文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角度解析,揭示其比兴手法与礼乐文化内涵。
原文
《关雎》
佚名(周代民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雎鸠鸟关关和鸣,栖息在河中沙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顺着水流左右摇摆。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未能如愿,日夜思念难入眠。
思绪绵绵无尽头,翻来覆去难安睡。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右采摘不停歇。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右挑选仔细看。
贤良美好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注释
关关:拟声词,雎鸠和鸣声。雎鸠(jū jiū):鱼鹰类水鸟,古人认为其雌雄情意专一。
洲:水中陆地。比兴手法,以鸟鸣引出男女之情。
窈窕(yǎo tiǎo):娴静美好貌。淑女:品德优良的女子。
荇(xìng)菜:水生植物,采撷动作象征追求过程。
寤寐(wù mèi):醒时与睡时,强调思念之深切。
琴瑟:礼乐器具,代表合乎礼仪的交往方式。
创作背景
周代采诗官收集的民歌,反映先秦婚恋观。汉代《毛诗序》认为歌颂"后妃之德",实则表现民间求偶礼仪。雎鸠的专一特性暗合周代"夫妇有别"的伦理要求。
作品解析
1. 结构采用重章叠句,三章递进展现追求过程:思慕-苦恋-礼成
2. "荇菜"意象贯穿全篇,采摘动作隐喻情感发展层次
3. 由"辗转反侧"到"钟鼓乐之",体现"发乎情,止乎礼"的儒家伦理
4. 双声叠韵词(参差、窈窕)增强音乐性,符合"歌永言"的特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关雎》的比兴艺术堪称典范。开篇雎鸠和鸣的意象,既点明春季时令,又暗示男女相悦的自然属性。水鸟择偶的生物学特征被赋予道德寓意,这种"托物起兴"的手法成为后世诗歌创作范式。诗中"寤寐思服"与"琴瑟友之"的对比,展现情欲冲动向礼乐教化的转化过程,这正是孔子"《关雎》乐而不淫"评价的由来。
范文二
从人类学视角看,《关雎》保留着古老的婚俗密码。荇菜的反复出现暗示采摘劳动与求爱仪式的关联,与《楚辞》中的香草美人传统同源。钟鼓琴瑟的描写,实为周代"六礼"中亲迎之礼的缩影。清代学者方玉润指出:"此诗盖周邑之咏初昏者",那些认为歌颂后妃的说法,实为汉儒的过度阐释。
关于《关雎》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荇(xìng)菜、寤寐(wù mèi)
2. 文学常识:六义中的"比兴"手法、"四始"之首篇地位
3. 核心意象:雎鸠(忠贞)、荇菜(追求过程)、琴瑟(礼乐教化)
4. 思想主旨:发乎情止乎礼的婚恋观,儒家"中和之美"的体现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好逑:__________
(2)芼之:__________
答案:
(1)理想的配偶
(2)择取
二、主旨理解
题目:"琴瑟友之"与"钟鼓乐之"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观念?
答案:体现周代婚恋需符合礼乐规范,通过正式礼仪将自然情感纳入社会伦理体系。
三、艺术特色
题目:分析重章叠句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通过荇菜采摘场景的反复咏唱,形成情感递进:流之(偶遇)-采之(追求)-芼之(择定),强化节奏感与象征意义。
四、比较鉴赏
题目:《关雎》与《汉广》同属爱情诗,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关雎》以成功婚姻为结局,采用明朗的比兴;《汉广》以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为主调,多用"不可"的否定句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