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注释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注释

时间:2025-11-24 16:36:02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注释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散文名作,记录永和九年暮春兰亭雅集盛况,抒发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文章以骈散相间的笔法、清丽自然的语言成为千古绝唱。

原文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

永和九年,癸丑年三月初,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仪式。

众多贤士都来参加,老幼齐聚一堂。这里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两侧,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岸边。

虽然没有音乐演奏的盛况,但饮酒赋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幽深的情怀。

注释

修禊(xì):古代三月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的除灾祈福仪式。

流觞曲水:将酒杯放在弯曲的溪水中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就饮酒作诗。

映带:景物相互映衬连带。

幽情:深远高雅的情思。

创作背景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在会稽兰亭举行修禊活动。时值东晋偏安江南,士人崇尚清谈,王羲之借雅集之机写下这篇序文,墨迹后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先叙雅集之乐,后抒人生之叹,形成乐极生悲的转折。

2. 语言艺术:骈散结合,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工整对仗,又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散句抒情。

3. 思想内涵:由宴饮之乐触发对生死问题的哲学思考,体现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兰亭集序》最动人处在于其情感的自然流淌。开篇交代雅集时间地点后,立即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营造出和谐氛围。写景时用"崇山峻岭"四字构成视觉纵深感,"清流激湍"则形成听觉上的流动感。这种多维度的感官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王羲之特别强调"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实则暗示真正的雅趣不在于外在排场,而在于心灵共鸣。

范文二

文章后半段由乐转悲的笔法堪称经典。"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十二字道尽人生无常。王羲之将个体生命放在历史长河中观照,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喟叹。这种时空交错的写法,既延续了建安文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忧患意识,又开创了以书法承载文人情怀的新传统。墨迹中字形的欹侧变化,恰是情感起伏的直观呈现。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东晋"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 重点字词:修禊(xì)、流觞(shāng)、激湍(tuān)、嗟(jiē)悼。

3.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骈散结合、由乐转悲的结构设计。

4. 思想主旨:通过雅集活动抒发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永恒的思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修禊:__________

(2)映带:__________

答案:

(1)古代祈福仪式

(2)景物相互映衬

二、主旨理解

题目:"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答案:揭示历史循环的客观规律,体现对生命短暂的深刻认识,带有相对的时间观。

三、艺术鉴赏

题目:分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修辞作用。

答案:用否定句式批判庄子齐物论,强调生死差异的真实性,凸显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执着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