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的《无题》以含蓄婉约的语言,抒发了恋人离别时的痛苦与缠绵。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等意象成为千古名句,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世界。
原文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相见不易分别更让人痛苦,春风无力百花凋零。
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泪水才干。
清晨对镜只愁容颜衰老,夜里吟诗更觉月光寒冷。
蓬莱仙山离此并不遥远,青鸟会殷勤地为我们传递消息。
注释
【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字含义不同:前者指客观困难,后者指主观痛苦。
【东风无力】东风:春风;暗示美好时光即将消逝。
【春蚕到死丝方尽】"丝"与"思"谐音双关,比喻思念之情至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泪"既指烛泪,又指人泪,一语双关。
【蓬山】蓬莱仙山,指对方居所,暗示可望不可即。
【青鸟】神话中西王母的信使,此处借指传递消息的人。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前后。当时李商隐在四川任职,与妻子聚少离多。诗中既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也可能隐含着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全诗八句四联,前两联写景抒情,后两联转入心理描写。
2. 语言特色:善用谐音双关(丝-思)、比喻(春蚕、蜡炬)、典故(蓬山、青鸟)。
3. 情感表达:层层递进,从外在景物到内心感受,最后以神话作结,余韵悠长。
4. 艺术手法:虚实相生,将现实与想象、人间与仙境巧妙融合。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李商隐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抽象情感具象化。"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以蚕丝喻情思,既写实又象征,展现了至死不渝的爱情。诗人选用"春蚕"这一短暂生命意象,暗示美好时光易逝,却能在有限生命中创造永恒价值。下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与之呼应,形成双重意象叠加,使感情表达更加立体饱满。
范文二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体现了李商隐特有的朦胧诗风。蓬莱仙山本在虚无缥缈间,诗人却说"无多路",看似矛盾实则精妙。这种亦真亦幻的表述,既表达了相见之难,又寄托着希望不灭的复杂心理。青鸟意象的选择更显匠心,这个神话信使暗示着诗人仍在期待某种沟通可能,使全诗在绝望中透出一线生机。
关于《无题》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
残(cán):凋零
丝(sī):谐音"思"
蓬山(péng shān):蓬莱仙山
2. 文学常识:
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诗人,"无题诗"代表作家
3. 艺术特色:
善用典故、谐音双关、意象叠加
4. 思想情感:
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或政治理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丝方尽:__________
(2)青鸟:__________
答案:
(1)情思才停止
(2)神话中的信使
解析:"丝"谐音"思","青鸟"用典需联系神话传说。
二、主旨理解
题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了至死不渝的深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通过两个比喻性意象,展现执着坚定的情感态度。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李商隐《无题》与元稹《离思》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是都表达忠贞爱情;不同点是李诗含蓄朦胧多用象征,元诗直白坦率善用比喻。
解析:需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差异。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艺术效果。
答案:通过两个"难"字的对比重复,强化了离别之痛,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解析:注意分析同字异义的修辞效果。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启示人们应当像春蚕一样,为理想奉献终生,体现执着追求的精神。
解析:可从爱情、事业、理想等多角度阐释其象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