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原文人教版解析
本文围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展开,解析孟子经典篇章的原文、译文及深层思想,帮助读者理解逆境成才的哲理。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间被起用,傅说从筑墙工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被举荐,管仲从狱官手中获释,孙叔敖从海滨隐居处被任用,百里奚从市场被赎回。
所以上天将重大使命交付某人时,必定先使其内心痛苦,筋骨劳累,肌体饥饿,身受贫困,行事屡遭挫折,以此激励心志坚韧性情,增强其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犯错误才能改正;内心困顿思虑阻塞,而后奋起;显露于面色表达于言语,才能被人理解。
国内没有守法之臣辅佐之君,国外没有敌对势力威胁,国家往往衰亡。
由此可知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导致灭亡。
注释
【畎亩】quǎn mǔ:田间。舜曾耕于历山。
【版筑】bǎn zhù:筑墙工具,傅说曾为筑墙奴隶。
【衡于虑】héng yú lǜ:思虑阻塞。衡通"横"。
【法家拂士】fǎ jiā bì shì:守法大臣和辅弼之士。拂通"弼"。
艺术表现:连用六个历史人物案例构成排比,增强说服力。"苦其心志"五句形成递进式苦难描写。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征伐不断,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该文出自《孟子·告子下》,针对当时统治者沉溺享乐的现象,通过历史人物事迹阐明逆境磨砺的重要性。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先例证后说理,由个人推及国家,最终点明中心论点。
2. 语言特色:善用排比与递进句式,"苦-劳-饿-空-乱"五重磨难层层深入。
3. 思想内核:提出"逆境成才"与"忧患兴邦"的双重命题,体现孟子的民本思想。
4. 论证方法:典型事例与逻辑推理结合,历史经验与哲学思辨交融。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的崛起轨迹为经,以"天将降大任"的磨砺过程为纬,编织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成才理论。文中"苦其心志"五句如五记重锤,将肉体折磨与精神锤炼熔铸为独特的成长密码。这种将个体命运与天道意志相连的表述,既赋予苦难以崇高意义,又为困顿中人提供精神出路。结尾"生于忧患"的论断,更成为跨越千年的警世恒言。
范文二
文本在说理艺术上展现孟子雄辩之风。前段六个"举于"构成密集的史实例证,后段"人恒过"三组三字句形成紧凑的哲理推演。最精妙处在于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存亡作类比:心志磨练对应法家拂士,筋骨劳顿暗喻敌国外患。这种微言大义的笔法,使修身与治国的道理相互印证,充分体现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体系。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畎亩(quǎn mǔ)、版筑(bǎn zhù)、拂士(bì shì)
2. 通假字:衡→横、拂→弼
3. 文学常识:孟子"性善论"与本文的关联
4. 哲理意象:"心志-筋骨"的肉体隐喻,"忧患-安乐"的辩证关系
5. 名句默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完整段落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发于畎亩: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
答案:
(1)兴起于(田间劳作)
(2)违背(其意愿)
二、主旨理解
题目: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 说明国家缺乏内部贤臣和外部压力就会衰亡,与个人成长需要磨砺的道理相呼应。
三、比较鉴赏
题目: 比较《生于忧患》与《鱼我所欲也》的论证方法差异
答案: 本文侧重历史归纳法,通过案例推导结论;《鱼》篇采用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类比取舍。
四、句子赏析
题目: 分析"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表达效果
答案: 三个短句递进展现认知过程,从表情变化到言语表达最终达成理解,体现儒家"慎独"到"明德"的修养层次。
五、拓展运用
题目: 如何用本文观点看待当代青代的挫折教育?
答案示例: 孟子的磨难理论揭示适度的挫折能培养心理韧性,当代教育应避免过度保护,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年轻人经历必要的失败体验。
